枫香树是金缕梅科、枫香树属植物。落叶乔木,高达30米,胸径大可达1米,树皮灰褐色,方块状剥落;小枝干后灰色,被柔毛,略有皮孔;芽体卵形,长约1厘米,略被微毛。叶薄革质,阔卵形,掌状3裂,中央裂片较长,先端尾状渐尖。雄性短穗状花序常多个排成总状,雄蕊多数,花丝不等长,花药比花丝略短。头状果序圆球形,木质,直径3-4厘米;蒴果下半部藏于花序轴内,有宿存花柱及针刺状萼齿。种子多数,褐色,多角形或有窄翅。
分布于中国秦岭及淮河以南各省,北起河南、山东,东至台湾,西至四川、云南及西藏,南至广东;亦见于越南北部、老挝及朝鲜南部。性喜阳光,多生于平地,村落附近,及低山的次生林。在海南岛常组成次生林的优势种。
树脂供药用,能止痛,止血生肌;根、叶及果实亦入药,有除湿,通络功效。木材稍坚硬,可制家具及贵重商品的装箱。枫香树在环保方面也有很大的意义,它可以改善生长地的土地质量,水土不会过度流失,净化当地的空气质量,保障生态环境的稳定。而且枫香树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城市规划中也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30米,胸径大可达1米,树皮灰褐色,方块状剥落 ;小枝干后灰色,被柔毛,略有皮孔;芽体卵形,长约1厘米,略被微毛,鳞状苞片敷有树脂,干后棕黑色,有光泽。叶薄革质,阔卵形,掌状3裂,中央裂片较长,先端尾状渐尖;两侧裂片平展;基部心形;上面绿色,干后灰绿色,不发亮;下面有短柔毛,或变秃净仅在脉腋间有毛;掌状脉3-5条,在上下两面均显著,网脉明显可见;边缘有锯齿,齿尖有腺状突;叶柄长达11厘米,常有短柔毛;托叶线形,游离,或略与叶柄连生,长1-1.4厘米,红褐色,被毛,早落。
圃地选择
枫香树的育苗圃地以选择在交通状况良好、与水源距离近、土层深厚、土壤疏松、土质较肥沃、pH值为5.5~6.0的砂质壤土为佳。为了减少病害,好选择在前茬为水稻田的地块上进行枫香树的育苗。不宜选择过于黏重的土壤或蔬菜地,这些土壤细菌较多,容易使幼苗发生根腐病。
造林繁育
选地整地
选择温暖湿润、土壤深厚的山谷、山坡下部和中部,低山丘陵区以阴坡半阳坡为好。整地冬季前完成。缓坡地以全垦加穴状整地为好,山地陡坡采取鱼鳞坑或穴状整地,穴规格50cm×50cm×40cm。
植株定植
3月中上旬气候较稳定时造林。一般株行距为(1.5~3.0)m×(1.5~3.0)m,栽1110~4440株/hm 2。培养用材林可稀植,以培养饵料林、原料林、材苗兼用林为主的可密植。丘陵和低山区可营造混交林,与马尾松、杉木等树种混交,混交方式为带状或块状,混交比例枫香占30~40%。杉木或马尾松采伐迹地更新,应营造以枫香为主的混交林,其比例达70%左右。
病虫防治
清除造林地上的枯枝落叶,消除病虫源;营造混交林,改善林地生态环境;清除病虫木,破坏病虫栖息环境:科学施肥,合理间伐。在防治棕色天幕毛虫上,宜采用如下方法:
①人工摘茧;
②保护天敌,把野外采摘的茧中已被寄生的蛹,捡出放回林中或不采摘:
③化学防治,用25%灭幼脲Ⅲ号35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800倍液,用机动喷雾机于傍晚喷雾树冠,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还可用菊酯类药液喷入网幕内,防效达95%以上;
④毒绳法,用20%杀灭菊酯与机油按1:8混合调好,纸绳浸泡0.5h后,捞出晾干后绑于树干胸高处,防治效果在90%上;
⑤灯光诱蛾,在危害较重林地集中设置诱虫灯,诱杀成虫,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