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角度:我国航空航天高温合金已从研究到全面大规模国产化的拐点。需求端方面,我国型号武器装备在“十三五”已经跨过研制定型阶段,在“十四五”将进入批量列装阶段,随之带动高温合金材料也会从“多品种、小批量”进入“大规模批产”阶段。供给端方面,我国高温合金经历从仿制到引进再到自主创新的过程,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拥有较技术装备的生产基地
盈利角度:下游航空航天放量,上游新材料盈利弹性更强。从量的增速看,消耗属性是装备链条增速的核心影响因素之一,从消耗属性角度看“高温合金(如高温合金叶片维修)>航空发动机>军机”,再叠加国产替代的需求,因此高温合金产业相对于下游军机装备增速更高。从盈利的增速看,相对于下游总装,上游的材料受定价机制影响较小,更多是货架产品因此拥有相对市场化的定价机制,重要的是材料更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因此高温合金材料企业盈利弹性相对于下游总装有望更强
单晶高温合金单晶合金材料已发展到第四代,承温能力提升到1140℃,已近金属材料使用温度极限。未来要进一步满足航空发动机的需求,叶片的研制材料要进一步拓展,陶瓷基复合材料有望取代单晶高温合金满足热端部件在更高温度环境下的使用。单晶高温合金叶片研制难度和周期与其结构复杂性有关,普通复杂程度的单晶叶片研制周期较短,但在航空发动机上应用也需经历较长的时间。从单晶实心叶片到单晶空心叶片、到气冷复杂空心叶片等,技术难度跨度很大,相应的研制周期跨度也较大。一般一种普通复杂程度的单晶空心叶片从图纸确认、模具设计到试制、再到小批投产,需要1~2年时间。但单晶叶片由于其复杂的服役环境,需要进行大量的验证试验,一般一种普通结构的单晶空心叶片从研制出来以后到航空发动机上应用需5~10年的时间,有的随发动机研制进度,甚至需要15年或更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