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作为坐具的凳子,到了明清两代有了更多用途。放在床的两侧作为脚凳;摆在柜子旁,兼有花几的作用,摆放盆花、盆景。至于家中高大的顶墙柜旁,登高取物用。在寺庙中,作为打禅的坐具,因此这里的凳子坐面一般宽又矮,造型则素雅简洁。农家使用的凳子则粗犷、质朴,凳腿一般较粗,看上去质朴坚固。
凳子对 汉族人来说是“ 舶来品”。 东汉末年,西北民族进入 中原,一种名叫“ 方凳”的高型 坐具随之流入。这种凳子尺寸不等,大的约两尺见方,小的也有一尺。虽然外貌总体看来不过就是“长方形”凳子,但样式变化却让人感到“静中有动”,比如明代方凳,有的是一色木制,有的则在凳面镶嵌大理石,还有的采用丝绳、藤条编织软芯,这是考虑到炎炎夏日坐起来清爽宜人。方凳可以与方几、方桌搭配使用,在古代众多家具中十分重要。
凳子比椅子发明的更早,大概起源于汉魏时期。凳子在民间的称谓叫杌凳,初是踩踏上马、上轿时使用,所以也称马凳、轿凳。民间俗称的名字中,还有“武凳”,因为习武之人坐如钟,不需要倚靠什么,因此得名。
据文籍记载,椅子的名称始见于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则要上溯到汉魏时传入北方的胡床。敦煌285窟壁画就有两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图像,这些图像生动地再现了南北朝时期椅、凳在仕宦家庭中的使用情况。尽管当时的坐具已具备了椅子、凳子的形状,但因其时没有椅、凳的称谓,人们还习惯称之为“胡床”,在寺庙内,常用于坐禅,故又称禅床。唐代以后,椅子的使用逐渐增多,椅子的名称也被广泛使用,才从床的品类中分离出来。因此,论及椅、凳的起源,从汉魏时的胡床谈起。
凳子是一种有三条、四条腿或六条腿的坐具,这种坐具可以比桌子高,也可以比桌子矮。椅子通常有四条腿,而且还有一个靠背,有的产品还有手臂或脚踏板,椅子的高度比较适中,一般比桌子矮。椅子和凳子大的区别就是有无靠背,四脚凳子加上一个靠背就可以变成椅子。
皮质椅子凳子是属于休闲沙发中的一种,其在外观上给人一种、上档次的感觉。皮质椅子凳子是由皮制品和实木框架制作而成的,通常沙发的坐面和内靠面采用的都是材料,长时间使用也不会脱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