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棠与山谷著《紫砂入门十讲》之“茶壶的使用和保养方法”中提到新壶初养,“新壶购置回来后,可用细砂布稍加磨擦,千万不能用粗砂布打磨,以防伤害表皮。先用水或布洗拭去表面的尘灰和内里的陶屑,然后放入较浓的茶叶水锅里,或者连同茶叶,小火煮沸,沸后不久即可熄火,用余热焖壶直到茶水稍凉,再点火煮沸,如此再三,可使新壶土味尽去,也使新壶如初次受到滋养。待完成此工序后,取出新壶自然晾干,使可沏茶使用。但这也并不是必要的程序,其实新壶到手,洗净后用开水泡上两次,即可沏茶。”
西施壶
原名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
容天壶
取材于源于佛教中的大肚罗汉,取名源于“肚大能容天下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早期作品壶形偏低,后来壶形较高。要体现此壶的气韵的确很难,需要做壶之人用心体会。在气韵饱满的壶身上添加一微微矮颈,壶盖增高成半球状,平添拙朴童趣。出水效果,用起来确实方便舒适。视觉上稳重大度,在质朴中见深厚。
匏尊壶
《说文》:“从包从瓠。包,取其可包藏物也。”按“瓠”(hù),葫芦,一种圆大而扁的葫芦,即匏瓜。匏尊:以干匏制成的酒器。苏东坡《前赤壁赋》的“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一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黄州生活和“匏尊”的命运,何其相似?紫砂“匏尊”壶的形象,创意来自这种有苦意的匏瓜。陈曼生设计的十八式中有四款壶是有关匏瓜的,经典的“匏尊”壶,就是他“匏壶”的升华。
重新配制紫砂壶壶盖的难度分析:
在制作紫砂壶行业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
“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
可见紫砂壶盖是有多麽的不好处理,想知道其中的奥妙,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紫砂泥料的属性.天然紫砂矿料的主要成分是石英、云母、方解石、橄榄石、赤铁矿和长石,它的包裹物是胶泥。这些物质虽天然生成却组合无序。在经过制壶过程中的摔打制成泥、做坯成型后,再以1180度左右的高温烧制成壶。
可想而知,进过这样反复的过程,紫砂壶的色相会跟着对紫砂泥料的每次分配而变得有所不一样,也会跟着
窑温的不同温度而有所改变,再加上泥坯烧成后的缩短率也有所不一样,所以紫砂壶才得以“姹紫嫣红、方非一式、圆非一相”。
而配制盖又是要根据原来作品的品相、色相、赋意等加以调理,既要配出原作的泥、款、功,又要表现著作的形、神、气,绝不是捏几把砂土,按照原来的壶盖制作那么简单。
朱泥
另外一方面就是泥料的收缩比例问题,以朱泥为例,收缩比例较大,不易成型,烧制前后差异较大,如果想要给朱泥的紫砂壶壶配个朱泥盖,是一件更困难的工艺了。
当代茶文化推广者,以茶为媒的东方生活美学平台。近两百名编辑专注于茶垂直领域,深入核心产区,瞭望茶界生态。将级茶学知识,深度茶道文化,变为更适于读懂和交流的原创内容。学茶、懂茶、品茶,致力于拓展茶文化与东方生活美学的影响范围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