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枫飘零的时节,石刻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京城忆旧,百对门墩展,启动了老北京们感怀历史沧桑的闸门。五塔寺的塔身后,一对对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门墩,或出自,或出自官豪深宅,或出自寒家小院,造型或雄浑或秀雅,文饰或繁缛绮丽或明简朴素,无不显现出北京文化的深厚底蕴。
门墩的文饰雕刻,从人物、动物、植物、博古、云纹、盘长结无所不包,尽呈吉祥福瑞。其中有的门墩经考是明代北京的旧物,虽然历经数文饰多有残破,但是古朴、苍劲、典雅、绮丽的花纹依然可辨。在遍布北京城大大小小的民居宅院前,这些门墩曾蹲踞了几之久。具有典型意义的老北京的牌楼、胡同、四合院,越来越少了,平安大道、两广的拆迁和建设,引起老北京的无限怅惘。
石雕抱鼓石民间称谓较多,如:石鼓、石雕门墩、石雕门鼓、石雕圆鼓子、石镙鼓、石镜等等。在传统民宅大门前很常见(如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徽州祠堂的版门等等)。在传统牌楼建筑(如牌坊、棂星门)中也有类似抱鼓石的夹杆石(也有称门挡石的),它是牌楼建筑所特有的重要构件,主要是起稳固楼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