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背镶嵌绿松石、玉、琉璃等的工艺。山东淄博出土镜有29.8厘米,在粗线条的云纹上错以金丝,地上嵌绿松石,还嵌了9枚银质乳钉。传河南洛阳金村出土已流失于国外的嵌玉和琉璃镜亦十分华美,背面正中嵌一枚圆形蓝色琉璃,其外嵌素面白玉环,环外一周蓝色琉璃,外为索纹玉环。
元代铜镜多采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但纹饰已渐粗略简陋。这一时期的铜镜有缠枝牡丹纹镜、人物故事镜、双龙镜、“寿山福海”铭文镜、素面镜等,到明代以后,铜镜就逐渐被玻璃镜取代了。
我国铜镜在唐之前以圆形为主,极少有方形,到宋代除继承过去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亚字形铜镜显著增多。此外,还有带柄镜、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鼎形等多种样式,并出现了很多花草、鸟兽、山水、小桥、楼台和人物故事等装饰题材的铜镜。这些题材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此外,还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和八卦镜等。在这些图纹镜类中,铸有商标字号的铜镜居多。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墓葬出土的铜镜以汉代的数量多。汉代铜镜不仅数量上比前朝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发展,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汉武帝时期的铜镜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主题纹饰的布局方式,铜镜向世俗化与商品化方向发展;二是主题纹饰,地纹逐渐消失;三是主题纹饰素朴,图案结构简单;四是铭文逐渐成为铜镜纹饰的组成部分,汉武帝前后出现了完全以铭文为主题内容的铜镜,这个时期半圆球状钮完全代替了战国铜镜的弦纹钮,成为我国古代铜镜钮的基本形式。
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出现素面镜和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一般都薄而圆,上有桥形钮。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连弧纹镜、彩绘镜、金银错纹镜。战国晚期至秦末出现了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还有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五山镜、六山镜等,花样繁多、品种丰富,为后来铜镜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古代,铜镜的大小也千差万别,但大体可分为大、中、小三类。小型铜镜尺寸一般在3厘米~8厘米,它们均小巧轻薄,用绹绳系于腰间,随身携带。中型铜镜尺寸在10厘米~39.4厘米,正如尊慧征集到的此青铜古镜,它厚重精美,使用时或悬挂在墙壁上,或置于镜台上,用毕还有考究的镜奁存放。需知铜镜不但要时时擦抹干净,而且还得常常去磨光,才能够保持光亮如新,照出影像来,所以古人对待铜镜,一般是珍而重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