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地区,砂生槐具有较好的耐旱、抗寒、防水、防盐碱的特性。砂生槐也是一种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砂生槐能耐29℃的高温和-6℃的低温,在落叶灌丛中,常形成砂生槐群系,平均株高不超过50厘米。在沙漠中,砂生槐的生长环境很好,植株的根系也比较完整。由于砂生槐是一种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其籽粒饱满、色泽艳丽,具有良好的耐寒性能。
砂生槐是豆科,槐属小灌木,高可达1米,生长在海拔米的山谷河溪边的林下或石砾灌木丛中,砂生槐质地柔软,幼嫩时,羊采食,其豆荚的粗蛋白质含量为茎叶的2倍,可作为高寒地区的蛋白质饲料,砂生槐也是一种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砂生槐能耐29℃的高温和-6℃的低温,在落叶灌丛中,常形成砂生槐群系,平均株高不超过50厘米。
砂生槐,俗名狼牙刺、石宗梅、刺麻,豆科槐属多年生喜暖
耐旱矮灌木[1]。生于海拔 2 800~4 000 m 的山坡灌丛、河漫滩砂质地、石质干山坡,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常形成大片群落,是西藏自治区特有种[2],也是灌木群落中建群植物之一和雅鲁藏布江流域治沙造林的树种[3,4]。因其具有较强抗旱、固沙、水土保持等特性和饲、药等多种可利用价值,成为国内外生态学和医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
砂生槐是西藏本土植物、具有的抗旱、耐瘠薄、抗风沙等适应性和很好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功能,果实具有药用价值,目前已为医用,其种子内含有的苦参碱也可作为工业原料,
砂生槐质地柔软,略有苦味,幼嫩时,羊采食,利用高峰期在6—7月。8—9月荚果成熟,可采收做家畜的精料,其化学成分如表73。从表73中看出,豆荚的粗蛋白质含量为茎叶的2倍,作为高寒地区的蛋白质饲料,有开发利用的价值。同时,砂生槐也是—种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可用种子繁殖,也可扦插。更是生物围栏的良好材料。砂生槐还可入药,有清热,之功效。花期长,花色美,既是观赏植物也是蜜源植物。可以综合开发利用。
砂生槐矮灌木。砂生槐苗多分枝,小枝密被白色短柔毛,呈刺状。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1-17,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6-13mm,宽2-4(-7)mm,先端具长刺尖,两面被白色柔毛;托叶宿存,呈针刺状。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多而散生;花西风较萼短;萼钟状,长5-6mm,密被白色长柔毛,萼齿短三角形;花冠蓝紫色,旗瓣下部白色,长15-19mm,瓣片长圆形,先端凹,翼瓣与龙骨瓣近于等长,稍短于旗瓣;雄蕊10,近离生;子房具短柄,密被白色长柔毛。荚果串珠状,长7-11cm,密被短柔毛。有种子5-6颗。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800-4400m的山坡灌丛中、沙滩、石质干山坡。
资源分布:分布西藏等地。
【化学成份】 地上部分含有a-苦参碱(a-matrine),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和槐根碱(sophocarpine)。
果实含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1.64%,氧化槐根碱(oxysophocarpine)0.5%,苦参碱0.172%,和槐根碱0.005%。
根含砂生槐黄烷酮(sophoraflavanone)H、I、J,甘草异黄酮(licoisoflavone)A,山豆根黄烷酮(euchrestaflavanone)A和菜豆素(phaseollidin),尚含砂生槐黄烷酮G,砂生槐异黄酮(sophoraisoflavone)A,砂生槐黄烷酮B,甘草异黄酮B,毛蕊异黄酮(calycosin),L-山槐素(L-maackiain)及苜蓿酚(medicag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