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古钱币: 1、看其铜质锈色来鉴定。古钱币由来已久,在过去大多是采用铜合金铸造,非常具有时代特色,比如清代、民国时期,新疆、西藏等地铸钱,用铜加少许锌铅,铸成后钱体呈红色。而其锈色也是可以鉴定其价值,如传世品一般都是表面有一层包浆,呈黑色或铜色。不过发掘品不同了,锈色已深入到钱币之中,不易擦拭。 2、在铸造文上观察,每个时代的钱币铭文都不一样。比如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等金属铸币上的文字是用大篆来书写的。真正了解各朝代的文字之后非常容易观察,同时钱币的的铸造方法也能看出端倪。无论是还是伪品的各种铸造方法,都会在钱币上留下相应的痕迹。 3、听声音、闻气味,看版别。由于离世久远,古钱币掷于水泥地面其声音也越喑哑,而像近现代的古钱币则声音相对清亮些。如果古钱币散发的是有化学气味,那么该古钱币必然是赝品。至于看版别,那是因为赝品一般会出现偏差,比如翻砂铸造后的钱币偏小,较为厚重,文字肤浅,铜质粗糙,锈色不对且易脱落。
本公司是一家艺术公司,业务范围包括历代中国书画、油画、瓷器、玉器、雕塑、铜镜、金银币、古钱币、工艺品等。兼承“求真,务实,诚实,守信”的发展宗旨,从事古今艺术品委扦曲当抵押,交易置换,展览销售宣传策划,鉴定估价等一系列经营服务。致力于艺术品流通环节,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开拓进取,为海内外收藏家和艺术品从业机构提供一个物畅其流、物尽其用的高层次、健康、良性、的流通平台。为繁荣中国艺术品市场,弘扬民族文化,提高中国艺品在世界上的地位。
“靖康通宝”折二正样 中国嘉德 成交价105.8万 2012年11月 直径29.6mm,仅见品,珍,极美品,此品曾于2007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出品,钦宗在位时所铸行的靖康钱,是北宋后一个年号钱。有元宝、通宝之分,且大多篆、隶成对,币制上有小平、折二、折三几种。由于靖康年间战乱不止,朝廷疲于应对金人南侵,无暇顾及铸钱。再加上铸期短,铸量少,流传至今已十分难得。靖康钱可谓泉界,除元宝折二大样外,余皆少见。
靖康通宝---估价140.80到281.60万---拍卖日期:2017年6月19日 北宋靖康通宝---估价150.00到150.00万---拍卖日期:2017年8月4日 靖康通宝(折三篆书钱)---估价40.00到80.00万---拍卖日期:2010年11月7日 靖康通宝真书钱币一枚---估价50.00到50.00万---拍卖日期:2014年6月8日 靖康通宝---估价140.80到281.60万---拍卖日期:2017年6月19日 靖康通宝(一组)---估价258.00到258.00万---拍卖日期:2018年1月15日 北宋靖康通宝---估价70.00到70.00万---拍卖日期:2017年11月5日 北宋靖康通宝真书折二(直---估价40.00到60.00万---拍卖日期:2007年5月23日 靖康通宝(折三篆书钱)---估价40.00到80.00万---拍卖日期:2010年11月7日 靖康通宝---估价68.00到68.00万---拍卖日期:2017年6月30日
天盛元宝折钱 中国嘉德 成交价134.4万 2010年11月 直径45mm 天盛元宝是西夏仁宗天盛年间铸造的汉文钱,是西夏钱币中数量多、铸工好、钱文美的品种,是西夏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象征。过去泉界一直流传着西夏无当字大钱的看法,此枚存世-天盛元宝折钱推翻了西夏无大钱的旧说,具有及其珍贵的研究价值,更显珍罕。
咸丰通宝宝福局背大清壹百 中国嘉德 成交价196万 2009年11月 尺寸正面72mm,背面70.5mm。此钱为咸丰钱中之为罕贵者,为目前已知存世,流传有序,当属初铸试样钱,未曾流通,故而珍罕无比,孙仲汇先生称其为“清钱”。是钱1998年出于闽地,后由福建泉友携至上海,进入云洲商厦钱币市场,被沪上大藏家收入囊中。随后在1999年春季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第五届钱币拍卖会上亮相,被西安金泉钱币博物馆拍得,并创下当时中国古钱币成交之历史天价。
咸丰重宝宝源当十雕母 西泠印社拍卖 成交价106.95万 2017年12月 直径36mm;厚2.8mm;重20g。 台湾清钱收藏家陈鸿禧旧藏,本品包浆呈褐色,犹如一层巧克力壳,雕工精工细作,劲气十足,棱角分明。
光绪重宝宝泉当十雕母 北京景星麟凤拍卖 成交价102.15万 2017年9月 直径约32.9毫米 厚度约2.5毫米 重约14.2g,流传有序的光绪雕母珍品。雕母,亦称祖钱,是为母钱之母,制钱之祖也。凡铸钱之法,先将精炼净铜或铅锡手工雕凿成祖钱,遂翻砂铸母钱,此后用母钱印铸制钱。钱制攸关,故祖钱乃清代铸钱之根本,素来为藏家所珍视。
光绪重宝宝源局当拾雕母 天眷堂 成交价100.8万(含佣金) 2018年8月 圆穿,直径30.1-30.2毫米,厚1.9-2.0毫米,重10.5克。该钱为民国大藏家戴葆庭先生旧藏,并收录在《戴葆庭集拓中外钱币珍品·上》第405页,第1084号。之后辗转为新加坡陈光扬先生所得。十余年前回流,总算叶落归根。另《华夏古泉价格图录》中引用的也是这枚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