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瓷器鉴定机构:
乳突 :常指挖圈足后在底部中心留下的凸出点,多见于元代。而明代早期一些碗类器物底部还可以偶尔看到。一般有乳突的特征为元代比较多,结合其他特征,一般不会低于早明,但有文化滞后现象除外(偏窑、杂窑)。解放初期一些小窑口工艺上还有“乳突”的返祖现象,这里不作为典型依据讨论。现在仿制工匠只注重乳突而轻视旋切,所以特征模拟矛盾众多。
北京瓷器鉴定公司有哪些?
青花浓郁处的凹陷现象:这里常见于明代早期的瓷器,由于所用的进口材料“苏麻里青”的成分和烧制工艺,在早明青花瓷器上往往可以明显的看到和感觉到,青花浓郁处有它凹凸感,这是青花料渗入胎骨所产生的效果,也是“缺点”,由于凹凸的产生,使得器物表面平整度差了,但表现出来的那种古拙感非常的具有时代的美感,这也恰恰给了后世鉴定一个年代的参考依据。后朝,特别是康熙一朝有许多仿制宣德的作品,除了绘画和釉面相对的贴近,这种凹凸感只能通过模压、剔花、堆白来模仿,但宣德的那种粗狂潇洒之气全无,到了现代仿制更无法达到那种深入胎骨的气韵了。
北京瓷器鉴定机构
米糊底也是早明时期瓷器上常见的一个工艺特征(多见于大盘),由于垫烧工艺使得垫烧材料粘附在了器物底部,出现了一种类似烧糊的现象。这是比较典型的工艺“缺点”。米糊底多见于永宣无釉的毛底器物,一直到明代中期还可见,但色泽和直观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清代一朝由于烧制工艺的改进,所烧器物没有见到有米糊底现象,到了现代才有仿制米糊底作假。但判断相对比较容易,不是没有芝麻状颗粒感就是斑驳成片,红的别扭。
旋纹。器物底部旋切和拉坯留下的螺旋纹痕迹。历朝历代生产的陶瓷器都有。或舒朗或紧密,旋纹间隔不同、粗细不同,而反映出来的相对年代也会不同。旋纹的特征是根据当时的转轮速度和拉坯、旋切的速率而定。旋纹一般都在无釉的胎上面比较常见,但有些旋纹在釉下还可见到。基本的的判断是旋纹间隔越粗,说明转轮速度越慢,从技术角度上来说是年代相对远一些,反之机械转动越快说明技术更成熟,到现在电动马达转速就更快、更稳定,出现的旋纹就更细密紧致。从仿品角度上来观察,晚清很多仿前朝的大瓶大罐都故意做出很宽很深的旋纹来冒充前朝器物,我们可以留意观察。
北京瓷器鉴定公司有哪些?
跳刀痕:由于明代早期对于器物的工艺“缺点”特征相对修饰的比较用心,所以在明代早期还不太看到明显的跳刀痕迹。到了明代中后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所以在要提高生产效率的基础上,一些工艺得到了简化和忽视。器物上的跳刀痕在那段时期特别多,一直到清代雍正左右。由于工艺特点,一般跳刀痕迹都是一圈向心的直线组成,是由工匠用竹刀在削刮器物底部时产生的跳动痕迹。无论是涩胎还是满釉,这段时期都可以看到。现在仿制的跳刀痕是似而非、生硬做作,有意和无意之作对比明显。
串烟:“串烟”是由于窑内烧制过程中出现漏气现象而产生的,一般只有一面。“串烟”器物表面会发生灰黑现象,而且“串烟”一面窑灰现象也比较明显。“串烟”是属于对器物美观有重大破坏的特征,所以一般不会去刻意仿制。有“串烟”的器物相对价值会降低很多,所以无论新旧器物,目前都还没有看到过有模仿此类特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