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瓷器制作技术继承了前代的精华,并在工艺上不断创新和发展。景德镇仍然是全国制瓷中心,其官窑和民窑都生产出了大量精美的瓷器。
制作工序包括练泥、制坯、利坯、干燥、上釉、绘彩(包括釉上彩和釉下彩)、烧造等。这些工序都需要的技艺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终产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
造型与胎体
清朝瓷器的造型多样,既有传统的器型,也有创新的设计。不同时期的瓷器造型也有所不同,如顺治、康熙时期的瓷器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期则秀巧隽永;乾隆时期则显得规整。
胎体方面,清朝瓷器通常薄厚适中,圆器类有厚有薄。康熙时期的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期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则逐渐变得厚笨、质地疏松。
釉面与色彩
清朝瓷器的釉面通常不及明代肥腴光亮,但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不同时期的釉面也有所不同,如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雍正时釉面细白莹润,多有橘皮皱纹;乾隆时则平整泛青。
色彩方面,清朝瓷器以釉下彩、釉上彩和颜色釉为主流产品,色彩丰富多样,包括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等。这些色彩在瓷器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丰富的层次感。
纹饰与图案
清朝瓷器的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器图案则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纹饰内容多样,包括人物、花卉、山水、动物等。
图案方面,清朝瓷器还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