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和办学个性是学校的一张名片,校园雕塑应该把学校的特色文化体现出来。许多学校在注重学校优良传统继承的同时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挖掘出校园特色文化。校园雕塑作品的营造,增加了校园教书育人的文化氛围,使得徜徉于校园中的人都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校园中的文化。
校园雕塑通过实体材料所构成的有感染力的造型以渐进、反复渗透的审美方式,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传播着文化信息对学挥着特的美育功能。学生进入以雕塑为主体的环境空间后从对雕塑的外在形式和整体环境气氛的印象开始继而沿着由雕塑家通过作品和环境所暗示的导引方向,不断领略作品的内容和所展示的外形美。校园雕塑的审美意识通过雕塑艺术形式展现出来,也能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审美的思想。
雕塑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渗透进生活,成为特的文化符号。就像人们看到橘子洲就会想到毛泽东雕像,看到华表就会想起天安门广场。雕塑与所有的校园景观一样,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记录着学校的历史,积淀着学校的精神文化。蕴含着的潜在教育意义——因为环境与空间同样有育人作用。
在林林总总的校园不锈钢雕塑中,大多数雕塑都会借由自身的信息暗示来传达特的主题寓意和思想内涵,而围绕着高校特有的学科特色和文化气质,目前已形成几类主流题材:人物纪念、历史发展、科技教育、文化艺术、人文精神、生活百态等,多体现出纪念、勉励、提示、点缀、美化的职能和作用。
对于中国人来说,孔子雕像是一种信仰与尊重。对于大部分的读书人来说,潜移默化地都会有一种对于孔子油然而生的尊敬感,赶上考试时节,家长都会带着孩子到孔庙参拜孔子,祈求孩子能够在求学的道路上顺顺利利,智慧通达;而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他们对于知识和学习的尊重。
春秋末年,正是古中国思想形成发展的大时期,是一番"百家争鸣"的大好景象,一位对当时乃至后期的中国社会影响重大的人物孔夫子孔先生正是活跃在当时的百家之中。春秋时期,社会正值动荡不安,孔子一心用仁爱治国却终不得有开明的君主赏识,他周游列国,寻求自己思想的用武之地却终未得果,后来的孔子安身修书育人,将自己一生的智慧与思想传授给门下三千弟子。孔子,因此被人们誉为所有读书人的先生,而孔子雕像的意义,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