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生态型护岸的原则,一是经济性原则,简单的说就是要护岸自身功能的同时,将工程造价降到低;二是协调性原则,需要尽可能的减少刚性结构的应用,要护岸的协调性原则,同时要对环境的美化作用。
生态型护岸在自然化河流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河流自身自然风情的保持,同时还要其自身水系的功能。自然化河流生态型护岸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并不是简单的使其起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还需要其自身能够实现防洪抗涝的作用,大限度的降低人类对河流环境的损害,使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存。在自然化河流护岸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重要的就是对水边环境的建设,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空间环境、生物环境以及水环境。
自然化河流建设的原则主要在于趋向自然的前提下创造丰富的环境条件,例如将河岸线设计成不规则型,彰显结构多样性;尽量顺应自然,例如分区域分阶段的治理河道,尽量利用自然动力进行治理,宜冲则冲,宜弯则弯;建设绿化网络,河流是较为孤立的生态系统,应将水和绿化网络化,以丰富和稳定生物物种;构造简洁的河流景观,尽量采用自然的植被石材,让建设的河流形态尽可能的接近原生态。
传统的河道治理工程会加重环境负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型护岸可以保护和尊重自然环境,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生态型护岸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显得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于航道护岸的要求也有了显著地提升,护岸工程除了要具备更高的强度、稳定性和性,同时在工程建设环节中还要对生物、环境与人的三种关系进行详细研究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程的开展满足对岸坡的防护作用,促进人类和自然、生物之间的协调发展。为了在今后的工程建设与发展中更好地满足新形势要求,航道护岸工程技术也要从初的工程性要求不断向着生态护岸工程技术发展。
为了确保内河航道在运行环节中不受到影响和破坏,往往会在航道的周围采用相应的护岸手段,传统的工作就是借助砌块石和钢筋混凝土等进行覆盖,虽然这种方式可以为航道整体的稳定性提供的保障,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对内河航道的基本生态要求,严重的甚至还将对河流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对于自然环境的稳定发展也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对于陆地和水进行交错的内河航道而言,当前采用传统的保护方式已经无法更好的实现水汽调节作用,不仅不能对地面径流中所产生的冲击进行降低,同时也无法实现对航道的有效防御。
河流本身就是水的通道,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河流、湖泊大量发生萎缩,水面积不断缩小,防洪问题显得更加地。格宾网河道生态护岸作为一种更加的护岸形式,同样要具备抵御洪水的能力。格宾网河道生态护岸的植被可以调节地表和地下水文状况,使水循环途径发生一定的变化。当洪水来临时,洪水通过坡面植被大量地向堤中渗透储存,削弱洪峰,起到了延滞径流的作用。而当枯水季节到来时,储存在大堤中的水反渗入河流中,对调节水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生态护岸中大量采用根系发达的固土植物,其在水土保持方面又有很好的效果,使护岸的抗冲性能大大加强。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当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堤岸防护时,河道大量地被衬砌化、硬质化,这固然对防洪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混凝土护坡将水、土体及其他生物隔离开来,阻止了河道与河畔植被的水气循环。相反,生态护岸却可以把水、河道与堤防、河畔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格宾网河道生态护岸的坡面植被可以带来流速的变化,为鱼类等水生动物和两栖类动物提供觅食、栖息和避难的场所,对保持生物多样性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河道生态护岸上种植于水中的柳树、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能从水中吸收无机盐类营养物,其庞大的根系还是大量微生物吸附的良好介质,有利于水质净化,生态护岸营造出的浅滩、放置的石头、修建的丁坝、鱼道形成水的紊流,有利于氧从空气中传入水中,增加水体的含氧量,有利于好氧微生物、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长,促进水体净化,使河水变得清澈、水质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