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只有在较大的是寺庙才能够参拜释迦摩尼,因为大雄宝殿也只在一些大的寺庙建设。它就是整个寺庙的核心建筑,也是寺庙的正殿,僧众朝暮集中修持也都在其中进行。而僧众在殿中修持也代表着传持正法,有以佛威力,雄镇大千的内涵在。大雄宝殿中供奉的对象除了如来佛释迦摩尼,还有一些菩萨,观音和罗汉护法的佛像在,但是如来佛一定是居于大殿正中作为主尊佛像。
横列三院式:这是比较特殊的形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横列三院互不连接各自立成单院;中院大,东西二院较小,方向各朝向中院。另一种方式是三院接连,中院大,左右二院的南北向宽度小于中院的进深,三院全部由回廊围绕。
寺庙是佛家建筑之一,汉传佛家的寺庙均是中式建筑风格,藏传佛家的寺庙以中式建筑风格为主。中国寺庙建筑则恰好相反,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中国南北朝时期兴建寺庙成风。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都城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唐朝诗人杜牧作《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南朝寺庙之多。 佛家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
我国佛寺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塔庙里,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僧舍。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晋唐以后,逐渐成为主要建筑,佛塔被移于寺外,多建寺前、寺后或另建塔院,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佛寺结构。寺院坐北朝南,主要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层次分明,布局严谨。西藏的佛寺建筑,一般有庞大的建筑群,体现出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北京的雍和宫,拉萨的布达拉宫,承德的外八庙等是这种建筑的典型。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前大院正中摆放着一个大宝鼎,通常刻有该寺寺名。其北则摆放有燃香供佛的大香炉。殿前各有旗杆一对,旗杆顶部各有一个幡斗,有的还设一对雕龙柱或一对玲珑塔。殿内佛像前张挂着许多经幡、欢门及各种法器,使大雄宝殿显得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法堂:为禅门演说佛法的地方。法堂内佛像已不是主体,不少佛寺不设讲堂,一般就在大雄宝殿诵读经书或举行佛教仪式。 法堂的中央设一座台,安放案桌(讲台)和法座,台下设香案,两侧是听法席。法座背后有一个大的屏风,常常有狮子吼图。因为佛教常以佛说法比喻为狮子吼。
廊院:是用回廊组成组成的院落,早用于民宅和宫殿,后来以用于寺院建筑之中。基本上有四种类型:种是周廊式,四面都有廊,主体建筑物围在其中,前后或左右排列为一组建筑,这种形式为常见,尤以唐代的寺庙为多;第二是断廊式。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屋。四面房屋拐角处用用廊衔接,北京和东北的民居四合院多用此种方式;第三游廊式。与断廊的建筑方式相近。区别是断廊的两边有墙隔断,外面看不见廊内。游廊两边没有墙,香客、游人、僧人在廊内可见廊外风景。游廊在寺院内作为常见。第四种是两座殿之间用廊衔接。这种殿又称工字殿。
寺院经幢建筑规模,要视该寺规模、度和经济状况而定。大都寺院只有一两座经幢,有的甚至没有,山西洪洞县西山严泉寺经幢多达十六座。经幢一般建在寺院的殿后、殿之旁侧或山路回环处,游客容易忽略。
寺院建筑物屋顶有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不同样式,其中歇山顶又有单檐、双檐两种。由于寺庙建筑物形体都较为庞大笨拙,因此屋顶利用木质结构做成曲面型以补救。另外,寺庙屋顶的正脊、垂脊、檐角也置有多种琉璃瓦,以增加寺庙的堂皇庄严气氛和色彩。如正脊与垂脊相交处的“大吻”,造成一种张牙舞爪似有将正脊吞下之势,给庞大笨拙的寺庙建筑增添一些活跃气氛。檐角还常排列一对造型生动的小兽。而且小兽的大小数量亦视寺院 的等级而定,高等级为十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即使提倡众生平等的寺庙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