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土壤水分的措施:用锯末、松针、粉碎的玉米秸秆进行床面覆盖。常用的灌水方法有沟灌、喷灌、滴灌和依赖土壤水位保持土壤水分的下层土壤灌溉方式。
病虫害防治技术:人工防治11月下旬结合冬季修剪,剪除病枝、虫枝,清除杂草,消灭越冬的病虫。
蓝莓果实成熟期,用防鸟网或稻草人、电驱鸟器、鞭炮等方式驱赶鸟类。4中下旬~5月上中旬,用50%多菌灵400~600倍液和80%敌敌畏乳油1200~1500倍液混合防治2次,2次间隔10~15天。8月中下旬~10月份,用50%多菌灵400~600倍液和80%敌敌畏乳油1000~1200倍液或2.5%溴氰菊脂乳油1000~1200倍液混合防治1~2次,具体根据田间病虫情况而定。化学防治做到:果熟期前20天~采果结束期间不能用药;不能使用剧毒农药,不同农药应交替使用。
虽然蓝莓温室大棚促成栽培有更大的适应性,但为了节约成本、易于生产管理,品种选择时仍然要依据当地土壤、气候条件、品种特性、生产目的等因素进行进行综合分析,选择适宜的品种,以达到蓝莓生产与管理的边际效益。目前,我国引进、改良的蓝莓品种近200个,适合在全国各气候条件下栽培。这些品种可以分为3大类:高丛蓝莓、矮丛蓝莓和兔眼蓝莓。其中高丛蓝莓又分为北高丛蓝莓、南高丛蓝莓和半高丛蓝莓3种。蓝莓的各大种群各有其特点,分别适宜我国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蓝莓品种的选择应结合不同品种的特点进行。
矮丛蓝莓生长期较短,约在100-150d间。矮丛蓝莓的特点是抗旱、抗寒能力强,树高30-50cm,果实较小,宜作加工原料,也适合家庭盆栽和庭院养殖。露地栽培适宜在我国东北地区,不宜作为大棚种植的选择品种。
蓝莓栽培的有效土层一般要保持在50cm左右,确保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在蓝莓栽培中至关重要,尤其是高丛蓝莓要求有更好的通气性和保水性。一般的土壤三相分布为固相45%-50%、气相和液相分别为20%-30%程度较为理想,但蓝莓栽培地的土壤气相和液相的综合值如果达到55%-60%程度为理想。为了达到土壤三相的较为合理状态,可以采用进行30-40cm的深耕,然后根据土壤条件,适当加入腐熟的苔藓、锯末、牛粪等混入土壤中,之后在栽种苗木时要打30cm高的垄台,这样就可基本满足蓝莓生长要求。
幼树期修剪。此期以去花芽为主,目的是扩大树冠,增加枝量,促进根系发育。定植后第2、第3年春疏除弱小枝条,第3、第4年仍以扩大树冠为主,但可适量结果。一般第3年株产应控制在1kg以下,以壮枝结果为主。成龄树修剪。此时修剪主要是控制树高,改善光照条件,以疏枝为主,疏除过密枝、细弱枝、病虫枝以及根蘖。根势较开张品种疏枝时去弱留强;直立品种去中心干,开天窗,留中等枝。大枝结果佳结果树龄为5-6年生,超过要及时回缩更新。弱小枝抹除花芽,使其转壮。成年树花量大,要剪去一部分花芽,一般每个壮枝留4-6个花芽。
高丛蓝莓的果实成熟期不一致,一般采收持续3-4周,所以采收要分批采收,一般每隔1周采果1次。采收后放入塑料食品盒中,再放入浅盘中,运到市场销售,应尽量避免挤压、曝晒、风吹雨淋等。
蓝莓的土壤管理要点
蓝莓根系分布较浅,而且纤细,没有根毛,因此要求土壤疏松、多孔、通气良好。土壤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创造适宜根系发育的良好土壤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