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使我国文化产业孕育着产生财富的机遇,文化产业吸引投资的领域不断扩大。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以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通过主导,引导多元投入,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日趋多样化,多元投入机制正在形成。园林古建筑行业携“文化产业”和“城市绿化”两个概念,进来受到更多商家的追捧。
新建的园林项目都有更大的绿量要求,过去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是“现在栽树,现在乘凉”,通过加大绿量可以快速改变城市面貌。
园林绿化对植物多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植物的多样性能带来景观的多样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例如厦门一个小区所用植物就高达200多种,东北高寒地区有的公园应用的植物品种也达到80多种。
神仙境界是指在建造园林时以浪漫主义为审美观,注重表现中国道家思想中讲求自然恬淡和修养身心的内容,这一境界在园林与寺庙园林中均有所反映,例如圆明园中的蓬岛瑶台、四川青城山的古常道观、湖北武当山的南岩宫等。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其次是建筑体体量是宁小勿大。因为自然山水中,山水为主,建筑是从。与大自然相比,建筑物的相对体量和尺度以及景物构成上所占的比重都是很小的。
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 ,中国园林建筑还应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因此中国南北园林各有特点。比如江南园林中有一种鸳鸯厅是结合自然气候、季节好的例子,其建筑一分为二,一面向北,一面向南,分别适应冬夏两季活动。
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而且风景是主体,建筑是其中一部分。
园林建筑的位置要兼顾成景和得景两个方面。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既是全园的主景,又可在上俯瞰整个湖区,是成景和得景兼顾的范例。
通常以得景为主的建筑多建在景界开阔和景色的佳观赏线上,以成景为主的建筑多建在有典型景观地段而且有合宜的观赏视距和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