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除继承新安画派的精髓外亦吸收各家各派之技法。中后期浅绛彩名家之一的汪友棠(又名汪棣)也是新安派画家,曾师从程门,《黄山画人录》曾记:“汪棣字友棠,好读书,长于画,挟技游南北,人珍其画争礼之”。人物、山水、花鸟皆擅长,山水画的笔意设色颇像程门横笔点苔风格。这些新安画派中颇有造诣的画家到景德镇创作浅绛彩,他们不光自己画,还传授技艺给他人,把新安画派的艺术表现手法播撒到景德镇,再一次深深地影响了陶瓷绘画艺术,浅绛彩瓷器也受到晚清的“娄东画派”、“虞山画派”、“扬州画派”、“海上画派”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画派竞相留芳的局面。晚晴新安画派的浅绛彩瓷器画家以方面以黄山为背景特征,运用新安画派的技法创作浅绛彩,另一方面,他们还以唐、宋、元、明、清时期的重要流派的作品为摹本,运用其技法及画意进行创作。从他们的作品中能看到其模仿前朝画派的画风,如汪友棠曾仿宋代米芾的“米家山水笔法”,清代恽寿平“白云外史之画法”、清代华岩“新罗山人笔法”的绘画山水,其作品明显带有前朝画派的风格特征。
浅绛彩瓷中的文房器,因文人气息浓厚,制作精良,器型特而受到相关藏家的关注,如:一件大口径的笔筒的价格,与五年前相较而言,已翻了3倍之多。近几年,各大型拍卖会如:嘉德、中拍国际等拍卖公司都已陆续推出浅绛彩瓷专题,深受爱好者的欢迎。
十年前,若是收藏浅绛,先不要说是不是一种好的投资,不免在学术体系上就为人所嘲笑,甚至有一种不明言的品位上的轻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历来的观点中,晚清民国瓷器就不为世所重。更何况是彩质轻薄容易湮磨的浅绛彩瓷。须知浅绛彩瓷兴起于同治光绪年间,基本在太平天国战乱的背景下,前后50余年,若放宽年限,至多不过存在70年,旋即被新粉彩取代,在瓷器史上素来不受重视。而且因为其年代并不久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物商店此类器物多不胜数,所以一度被轻视为“大路货”。而其轻灵丰盈的色彩,也未必合乎人们对于瓷器发色艳丽的喜爱,所以长期以来,被视为“不入流”也是自然。大约十年前,即便是浅绛彩瓷名家之作,一个瓷盘,5,000元亦可入手。这乃是工薪亦可为的收藏行为,自然为资本所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