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微粒的大小与银浆的导电性能有关。在相同的体积下,微粒大,微粒间的接触几率偏低,并留有较大的空间,被非导体的树脂所占据,从而对导体微粒形成阻隔,导电性能下降。反之,细小微粒的接触几率提高,导电性能得到改善。微粒的大小对导电性的影响,从上述情况来看,只是一种相对的关系。由于受加工条件和丝网印刷方式的影响,既要满足微粒顺利通过丝网的网孔,又要符合银微粒加工的条件,一般粒度能控制在3~5μm 已是很好,这样的粒度仅相当于250目普通丝网网径的1/10~1/5,能使导电微粒顺利通过网孔,密集地沉积在承印物上,构成饱满的导电图形。
金属银的微粒是导电银浆的主要成份,薄膜开关的导电特性主要是靠它来体现。金属银在浆料中的含量直接与导电性能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讲,银的含量高,对提高它的导电性是有益的,但当它的含量超过临界体积浓度时,其导电性并不能提高。一般含银量在80~90%(重量比)时,导电量已达高值,当含量继续增加,电性不再提高,电阻值呈上升趋势;当含量低于60%时,电阻的变化不稳定。在具体应用中,银浆中银微粒含量既要考虑到稳定的阻值,还要受固化特性、粘接强度、经济性等因素制约,如银微粒含量过高,被连结树脂所裹覆的几率低,固化成膜后银导体的粘接力下降,有银粒脱落的危险。故此,银浆中的银的含量一般在60~70% 是适宜的。
很多银浆回收利用企业还处于家庭小作坊的状态,技术匮乏、装备落后、缺乏环保举措措施和许可,难以适应“城市矿山”复杂化的市场,不仅无法充分拆解、利用电器、车辆、机械设备等“宝贵资源”,同时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建立相应的产、学、研、管一体化机构体系,但是对银浆回收工业还缺乏政策倾斜及资金搀扶,特别是找不到为之服务的高校、科研单位。近日,记者走访了当地一家年代办代理入口额超过10亿元的银浆回收企业,发现这里的废旧塑料再生行业具有“两头在外”的明显特点,即货源在外、市场在外。在此过程中同一收集、处理产生的产业废水。
银浆的质量好坏决定了银浆回收的价格,那么如何来分辨银浆的好坏呢? 1、 容剂判断法: 通过气味来判断导电银浆中溶剂成份,以便于分析其与漆料的相溶性。一般来说芳烃和脂类溶剂对导电银浆比较合适,不会使导电银浆的特性受到损害。 2、 杯溶观测法: 此方法主要是观测导电银浆的分散情况与纯度。将一定数量的导电银浆10-15克,放入玻璃口杯中,在加入一定量的溶剂(甲苯或二甲苯),浸泡2小时后,轻轻摇动口杯,让导电银浆完全浸润并分散于溶剂当中,将口杯倾斜观察口杯底部,其底部内全部挂满导电银浆,无空白划痕者为正常。 如果内壁底部出现空白划痕,则说明此导电银浆产品中含有大颗粒的杂质或导电鳞片有严重的挠曲,甚至有未分散的团块颗粒,如果继续浸泡10小时以上,还不能团块溶开 ,则说明此产品已经干结,无法正常使用。需用细筛网将团块虑出后再用。浮型导电银浆,还应该观察其情况,以判断漂浮值的大小。 3、 喷板对比法 : 取适量导电银浆经与载体均匀混合分散后,在与样板相同的底材上喷涂,待涂层完全干燥后与样板进行对比,以观测喷板与样板的粒径、颜色、明度、金属质感及表面平滑度是否与样板一致。再用过昂则以和色度仪,检测L、A、B值各项数值的差距大小。后确定该导电银浆产品的涂覆效果是否与样板一致。
银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与氧作用,长久暴露在空气中,和空气中的硫化氢化合,表面变成黑色,形成黑色的硫化银。常温下,卤素能与银缓慢地化合,生成卤化银。银不与稀盐酸、稀硫酸和碱发生反应,但能与氧化性较强的酸(浓硝酸和浓盐酸)作用。银不会对人的身体产生毒性,但长期接触银金属和银化合物会导致银质沉着症。
银在地壳中的含量很少,仅占1×10-5%,在自然界中有单质的自然银存在,但主要是化合物状态。从银矿中提取银采用氰化法,处理硫化物矿,银转化为可溶性的银,加入锌粉,还原成银。大约有75%的金属银来自铜、铅冶炼中的阳极泥,它用浓硫酸处理,可转化为硫酸银,再用铜将其还原为金属银。含银较多的还有废定影液,可先将其中的银沉淀为硫化银,然后用锌粉置换得金属银。进一步提纯需要用电解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