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车和空气的作用下使一部分溶剂挥发,沥青逐步变稠,沥青冷补料颗粒之间的分布更加紧密,空隙率减少,矿料相互的黏结更牢固。沥青冷补料的密度增大,对路面软的感觉会逐渐消失,这一过程需要7—10天时间。此后强度还会逐步增加,经过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其变形和强度会逐步稳定,达到或超过沥青热料冷却后的性能。
沥青冷补料与沥青热料施工上来看,沥青热料生产都是大批量的,对于路面坑槽修补都是大面积或是坑槽比较集中的情况下比较方便,但是如果坑槽破损位置比较零散,并且坑槽小修补量少、冬季及雨水较多的季节,沥青热料就不方便使用。
目前国内冷补料在装袋后采用汽车运输,新路面铺筑时,需要按照铺筑厚度,把袋装冷补料按照一定的横向和纵向间隔距离,摆放在待铺筑路面上,然后把袋子割破后,人工倒出冷补料,人工用铁锨,推把等简易工具推平,后压实。这种施工方法的弊端显而易见:一是沥青冷补料是一种流动性较差的混凝土,人工摊铺很难完全摊铺平整,且摊铺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压实后难免会出现新修路面冷补料离析渗水,坑洼不平的现象,造成行车产生胎噪,雨天路面积水,使用寿命短的现象。因此,要想铺筑出符合平整度和强度设计要求的沥青路面,要采用摊铺机现场摊铺压实,实现机械化施工。
冷补料适用的环境温度范围宽,可在-30℃至50℃之间适用,可以在雨雪潮湿的恶劣环境条件下及时修补坑槽。 使用冷补料进行路面坑槽修补时无需粘层油.备料可随用随取,不需要重型施工机械,可根据路面的不同修补情况采用冲击压实、人工压实或汽车轮胎碾压即可。并且用冷补料修补过的区域无需封闭交通,可立即通车,大大缓解因道路修补施工而造成的交通压力。
使用冷补料施工时,不受天气和坑穴大小及数量的限制,且修补时无需加热或搅拌,可根据实际用量随时取用,剩余材料可在下次修补中继续使用,不会造成材料浪费.真正地100%利用。采取随时修补方式代替传统的集中修补方式,将为经济、有效。用冷补料修补的区域无需封闭交通,可立即通车,能大大缓解因道路修补施工而造成的交通压力。
确定坑槽开挖位置,四周铣刨或切缝后,将待修补的坑槽内及四周的碎石、废渣清理干净,坑槽内不得存有泥浆,冰块等杂物,被修补的坑槽应有整齐的切边,废渣的清除要见到固体坚固面为止。在清理好的坑槽四周及底部刷涂界面剂,尤其是坑槽四周及边角要涂刷均匀。(涂刷四周用量:0.8-1kg/㎡)(高速公路及车流量大的交通路段修补时涂刷界面剂)
天然沥青砂内含有沥青、水、沙、黏土等物质,其中含有约12%的沥青,是一种胶状的黑色物质,又称为稠油砂或油砂。而“冷沥青砂”是指由集料(粒径不小于某一尺寸的多规格机制砂按比例配合而成)和冷补沥青及相关冷补添加剂拌和而成,油石比一般为7%左右。
摊平:沥青砂袋子摆好后,用壁纸刀割开包装袋,人工将沥青砂倒入包装袋就近位置,然后用铁锨将沥青砂进行初摊平,然后用推板将沥青砂二次精摊平(人工摊铺费用16元/㎡),后进行压实。铺筑厚度如果大于5厘米,要分层摊铺压实,每层铺筑厚度不得大于5厘米。层摊铺的平整度可稍微差点,但上层的沥青砂表面的平整度满足设计要求,确保罐底基础所承载的载荷均匀分布。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在建设大型储罐时,总是需要存储罐底板下方铺设一层沥青砂,用柬防止地下水的上浸,从而达到减缓储罐底板腐蚀的目的。但事实证明,受储罐渡位的变化以及储罐底板变形的影响,沥青砂层很快就会开裂、粉化,达不到阻止地下水的目的,另外,潮湿空气进入储罐底板和沥青砂的缝隙后,由于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也会有水分析出,凝聚,引起储罐底板的腐蚀。对于安装了阴极保护的储罐,沥青砂的存在阻碍了阴极保护电流的流动,影响储罐底扳的阴极保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