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到咸丰年间,有的地方使用一些“土法炼钢”模式,以手工打制或者半机制的方法制作了一些银元,但因各种缘由没有推广开来。直到光绪十三年(1887年),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看见市面上全是外国银币,奏请自铸银元,用以抵制。长期使用,除了政治上的不良影响外,在贸易中使用银锭也容易吃亏。因为外国银币含银多为九成上下,同重量的清代银锭含银量往往更高。经过多次修改,广东造的七钱二分银元终成为中国正式的新银元。这种有着蟠龙纹和中英满三种文字的银元被称为龙洋,在当时被各省纷纷仿铸。龙洋除了一元的主币,还有五角、两角、一角这样的小面值辅币。各省督抚把铸币看成一种财源,往往采取会导致银元本身贬值的模式,往银元里掺入更多的铜,导致当时五枚两角的辅币不一定能换一枚一元主币。民国时期,银元品种变得更加复杂,含银量不足的情况也愈加严重。当时军阀割据,地方豪强动不动就自己发行货币,质量上偷工减料是很常见的事。而大家熟悉的“袁大头”,在这个时期依靠用料实诚,成为中国老银元的代表。1913年,袁世凯担任民国大后,开始着手整顿币制,发行全国统一的袁世凯头像银元,并于民国三年(1914年)颁布了《国币条例》,规定“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等。同年,袁像银元正式开铸流通。因为有法令规定含银量,这种银元的购买力十分坚挺,在流通中获得广泛认可。
1916年,袁世凯复辟失败离世,全国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当时的统治者都忙于争夺地盘,没有心思重新开模制造新的货币,袁像银元继续铸造流通,相继发行了八年、九年、十年等版本。直到1927年南京国民成为实际掌权者,决定停铸袁像银元,改铸两种孙中山头像的银元。不过,之前袁像银元已经铸造了7.5亿枚,成为市场主体货币,此时不敢贸然取消使用。1935年11月,国民开始发行纸币,虽然这一时期纸币为主要流通货币,但银元仍参与流通,民间仍旧视银元为硬通货。1948年,法币体系崩溃,纸币很快如同废纸,这时银元的价值再次凸显,百姓只认银元。老银元依靠在近代几十年时间里打下来的硬通货口碑,在收藏圈一直是热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各种“收藏热”中,邮票、电话卡等同期品类大多落寞,老银元却是“越战越勇”,甚至有收藏爱好者笑称“老银元是在同一时间段内跑赢一线城市房价的品种”。银元价格飞涨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造假者越来越多、越来越“精”,过去民间流传的敲和吹的方法,现在通常只能识别20世纪90年代的初级仿品。收藏老银元和收藏大部分古玩一样,找个靠谱的师傅入门极为重要。虽然有不少相关书籍可以学习,网上也有一些帖子介绍诀窍,比如看边齿、看内齿、看包浆等,但依靠这些细节来判断真假,需要收藏者对这个品类极为熟悉,如果有一个细节不对就可能出岔子。因此,初学者好是多看少买、多问高手,如果是按图索骥,交点“学费”就在所难免了。
把银元放在床上或者沙发等软和东西上,将银元鉴定器测试面放在银元上,然后迅速向上提银元鉴定器,真的银元会翻跟头,虽然不一定每次都翻,但多试几次肯定会翻。含银成份较低的普通高仿银元只会翘一翘,不会翻个;不含银的纹丝不动;夹铁心的会立即被吸附。安某某照着古玩店的款式从网上买了一个,把自己买的十枚银元拿出来一一尝试,果不其然,十枚银元都“翻了跟头”,这可乐坏了老安,对十枚银元就是老物件深信不疑。其实,虽然从卢某苟处购买的银元成分的确是银,但老安忽略了一点,市面上还有拿真银仿制铸造近代银元,做旧后出售的情形。有关中国钱币的国家图书没有介绍过“江西省造光绪元宝”及样币。目前关于银锭和银元的国家图书, 均未提及江西除红色苏区曾铸行过银元外未曾铸行或代铸过隶属本省或纪地本省的银元。其中,叶世昌、郁祥桢和钱杰主编的《中国历代货币大系·清民国银锭银元铜元(第8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包含了清中央、民国中央以及福建、西藏等25省和苏维埃地区的所有种类银元的正反面图及文字说明。而在这25省中,始终没有列出江西曾铸行或代铸的银元及银辅币。同样,采用大体相同的分类的《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编·金银币卷》(书局2011年版)也未提及此事。
光绪三十三年三月,清廷度支部以“一两银币,与各省旧铸龙圆,重量不同,奏宣以来,外间多以为不便使用”等理由,奏请“似不如改从七钱二分之制,以备推行”。奏准后,造币总厂依此试制通用银币一系列,面额计壹圆、伍角、贰角及壹角4种。其中主币设计,仅将丙午“中”字系列外环圈的水波纹饰缩小,去除部分文字,改岁次为“丁未”及单位为“壹圆”,俗称“丁未大清银币”。至此,原本主币重量定在七钱二分的币制再度搁浅,“丁未大清银币”成了光绪朝的末代银圆。可见大清户部造币总厂及其后面改厂名的承继者,或如北洋银圆局均没有铸造过“江西省造光绪元宝”的一两版样币或者代铸过七钱二分版。尽管在细节与当时的银圆相仿,属于仿制性的臆造币。“湖南省造光绪元宝(平库七钱二分)”埋没多年,始终不为国人注意,直到20世纪70年代英国人李察·伟德对中国机制币进行研究时,在伯明翰造币厂收集资料时,发现这一样币及其七钱二分的冲模一只,三钱六分正背面冲模各一只。对此,伟德于1974年英国集币学会年度会刊发表了论文,尔后才为泉界所知。1975年,湖南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样币首度现身美国公开拍卖,以15500美元成交,创中国钱币价格突破1万美元的记录。2006年北京诚轩春拍出现湖南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三钱六分及三分六厘各一枚,分别以总价人民币236.5万元、90.2万元及57.2万元成交。此枚即是李察·伟德于1974年年度会刊上所披露的湖南七钱二分银圆。由此类比可知,所谓大清造币厂铸造的“江西省造光绪元宝”样币平库一两版,若确实存在的,一定会引发泉界震撼。
回收古钱币,辛亥革命时期“民国”货币铸造体系的基本制度。辛亥革命爆发后,起义各省军纷纷接管清旧有的造币厂。“民国”南京临时把江宁造币厂分厂改称为民国江南造币厂,随后该厂改称“民国”财政部造币总厂。民国元年,3月初孙中山批准了《造币厂章程》十二条规定“造币厂归财政部管辖,掌握造国币一切事宜。”“造币厂暂设总厂于南京,设分厂于武昌、广州、成都、云南四处。如再添设分厂,须呈明大批准,其分厂统归总厂直辖。”后来情况有变化,由于“负监督全国造币分厂之责”的造币总厂并未设立,以致各地造币厂的铸币也多自成体系,五花八门,式样繁多。南京铸币厂开铸开国纪念币及其主要形制。从辛亥年到壬子年,“民国”南京临时成立之后,因“储金有限,猝办为难”,故决定先鼓铸纪念币。南京造币厂当年开铸了孙中山人像壹圆开国纪念金银币和银质、铜质辅币。该币未铸面值,当贰角使用。立的部分省军造币厂铸行银币与银辅币、铜元的情况。在各省军接管当地造币厂开始铸行货币,有银币与银辅币、铜元两种。其中,只有四川、福建、广东、新疆4个省份铸行了银币与银辅币。铸行铜元的省份有江西、安徽、湖南、四川、湖北、广东、云南、福建和新疆等省份,这些铜元包括江西大汉铜币、江西十八星铜币、安徽十八星铜币、湖南十八星铜元等。江西军铸行铜元的基本形制有两种。一种是江西大汉铜币。早在各地铸行开国纪念铜币之前,于1911年末,江西省铸造了早体现革命政权建立的铜币,即辛亥大汉铜币。其正面中央有一阴文“赣”字,四周为“大汉铜币”名称,外围上有“江西省造”,下为“当制钱十文”,左右为“辛亥”干支纪年。背面中央十八个圆星,寓有统一中原十八行省共同缔造共和国之意。另一种是江西十八星铜币。其正面中央为团花星,四周为“江西铜币”名称,外围上有“民国”,下为“当十”,左右为“壬子”干支纪年。背面中间为一个大圆点与十八个小圆点连成棱角状的“十八点星图”,外围英文“KIANG-SEE”(江西)和币值“TEN CASH”(当十)。
银元回收价值?到了1948年,恶性膨胀的法币实在是维持不下去了,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不得不于1948年8月19日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金圆券”,并严令禁止私人持有黄金、白银(银圆)、外币,凡私人持有者限于1948年9月30日之前兑换成金圆券。蒋介石还派出他的儿子蒋经国等经济督导大员到各地监督执行。一时间,小民惶惶,“老虎”或者入狱或者枪毙,杀气腾腾。在蒋介石的强胁之下,不少小资民众不得不服从命令把多年积蓄以备战乱和艰难岁月的后一点看家压箱底儿的黄金银圆外币拿出来兑换成金圆券,而大一些的资本家和其他有钱人也不得不把自己的部分财产兑换成金圆券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强迫冻结了物价的货物被抢购一空。
很快地,蒋介石政权控制的国统区就发生了抢购物资的风潮。上海的四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都被抢购一空,人心惶惶。等到了1948年11月11日,蒋介石政权不得不修订金圆券发行法,准许老百姓拥有黄金白银外币并取消了金圆券的发行限额,这下子天下大乱,金圆券的价值一泻千里。为了拿废纸般的金圆券换回一点自己多年积攒的血汗钱,上海等地的老百姓彻夜在银行门口排队和挤死人踩死人的惨剧就发生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袁大头、孙小头,叮叮珰珰换银圆。”的银圆黄牛在上海等地极为活跃。普通老百姓一拿到工资或做生意一有收入之后干的件事就是要去找他们把手里的金圆券换成银圆。这是因为当时的通货膨胀速度实在是太惊人,大家都不想手里留每天都在急剧贬值的金圆券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