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牡丹渐渐被作为观赏植物而栽培,并进入了艺术领域。北齐人杨子华便以擅画牡丹而,苏轼曾面对牡丹叹曰:“丹青欲写倾城色,世上今无杨子华。”
隋代,牡丹的栽培范围逐渐扩大,园林和达官显贵的花园中已开始引种栽培牡丹,并初步形成集中观赏的场面。
明清之际,牡丹的栽培范围已扩大到安徽亳州、山东曹州、广西思恩等地,形成了众多的栽培类群,并正式冠之以“国花”之名。
如今,牡丹不仅在全国各地都有栽培,以其为题材的各类绘画、手工艺品以及各种雕饰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了观赏价值,牡丹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全身都是宝。其根经加工是名贵的中药草“丹皮”,有散淤血、止痛、降低血压等功效;种子可加工制作成牡丹籽油,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花蕊可制成的花茶,深受市场青睐。
人间四月,倾国,唯牡丹,一颜是国色,一味是天香。古往今来,风华绝代的牡丹跨越精神与物质,穿透时光与信仰,将美的一面展现给爱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