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野亭的山水瓷绘艺术以“汪派山水”称颂于世,而汪氏一门更是四代相袭传承,将这门技艺不断发扬光大,这可谓中国陶瓷艺术领域、无人不知的佳话。纵然“汪派山水”在业界久已成名,但此次四代传人的瓷绘佳作在北京齐集,却还是的头一次,自然不容错过。
汪野亭(1884~1942年)为民国时期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名平,字元鉴,号平山、平生、老平、传芳居士,亦号平山草堂主人,斋名平山草堂,江西乐平人。1906年在鄱阳就读于江西省立窑业学堂,25岁完成学业后至景德镇从事绘瓷。后改学山水,初仿清初“四王”,继而学石涛。以大绿、水绿或雪白罩填,为粉彩青绿山水。汪氏早期瓷画亦受程门一派浅绛山水的影响,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汪野亭的山水以工笔转向写意,主张“以形写意”,逐渐形成其山水瓷画的鲜明个性,笔力爽劲,设色幽淡明润,意境清雅隽永。尤其他晚年的作品,笔疏意旷,形象洗练,具有简洁空灵之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意味深长的艺术美感。
他们置身于广袤的自然之中宛如淼淼沧海之一粟,毫不显眼,若只是匆匆一眼扫过甚至不可察觉到其存在,但正是这片宏阔的山水和寥寥几笔一挥而就的人合在一起彰显出了汪野亭的思想,人和广袤的大自然本就是交融互渗、不分彼此的。人或孤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或倚杖访山水,静聆万籁音;或呼朋引友来,共坐话桑麻;或持竿临池畔,钓求清心。人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身归自然,心怀自然,这就是汪野亭想通过瓷板画传达出的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