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到咸丰年间,有的地方使用一些“土法炼钢”模式,以手工打制或者半机制的方法制作了一些银元,但因各种缘由没有推广开来。直到光绪十三年(1887年),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看见市面上全是外国银币,奏请自铸银元,用以抵制。长期使用,除了政治上的不良影响外,在贸易中使用银锭也容易吃亏。因为外国银币含银多为九成上下,同重量的清代银锭含银量往往更高。经过多次修改,广东造的七钱二分银元终成为中国正式的新银元。这种有着蟠龙纹和中英满三种文字的银元被称为龙洋,在当时被各省纷纷仿铸。龙洋除了一元的主币,还有五角、两角、一角这样的小面值辅币。各省督抚把铸币看成一种财源,往往采取会导致银元本身贬值的模式,往银元里掺入更多的铜,导致当时五枚两角的辅币不一定能换一枚一元主币。民国时期,银元品种变得更加复杂,含银量不足的情况也愈加严重。当时军阀割据,地方豪强动不动就自己发行货币,质量上偷工减料是很常见的事。而大家熟悉的“袁大头”,在这个时期依靠用料实诚,成为中国老银元的代表。1913年,袁世凯担任民国大后,开始着手整顿币制,发行全国统一的袁世凯头像银元,并于民国三年(1914年)颁布了《国币条例》,规定“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等。同年,袁像银元正式开铸流通。因为有法令规定含银量,这种银元的购买力十分坚挺,在流通中获得广泛认可。
民国时期,一枚银元的价值极为重要,当时仅需一枚银元便可购买25斤大米。而在今天,这25斤的大米至少能够满足一个家庭20多天的食用需求。当时并没有太多养猪的农户,因此仅有富裕的人家能够享受到猪肉,而一枚银元可以让一个家庭买到5斤猪肉。那个时期的上海无疑是中国繁华的城市,物价也达到了全国高水平。然而,在这样热闹的上海,用一块大洋就能在任何一家餐馆享用到荤素搭配的一顿饭,甚至还能再加上一份美味的汤。如果有机会在民国任职,薪资甚至可能是小学教师的两倍。倘若能够在当时的大学工作,一个月少能拿到100块大洋。实际上,可以根据当时人们的工资轻松推测出货币的价值。我国作家老舍在其作品《骆驼祥子》中写道:“祥子年轻而有力气,不抽烟也不赌博,努力工作了3年,终于攒够了100块钱,购得了一辆新车。”新中国成立之际,由于与民国时期的时间间隔并不长,因此其价值显得相对较低。
随着时代的推移,银元的存量逐渐减少,其因性而升值。类似于旧版人民币,保持得越好、图案越清晰的大洋在市场上所具备的价值也随之增长。如果家中拥有一些稀有的货币,比如错版或样品,这些货币的价值往往会超过其他普通大洋的估值。市场上曾出现过“袁大头”以成交的实例。
北洋银元局并没有铸行或代铸过“江西省造光绪元宝”及其样币。所谓大清造币厂的称谓并不规范,应该是大清户部造币总厂。再谈谈其沿革。据史料,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颁布《京师设立银钱总厂》谕,设置“铸造银钱总厂”,后因燃料问题改在天津设厂开办,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天津竣工开机。随即改称为“户部造币总厂”,次年又改名为“度支部造币总厂”。翌年开始制造银圆,但因币制未定没有发行。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才再造铭文“造币总厂”的“壹圆”“贰角”“壹角”银币与银辅币3种,据英国外交部档案数据,此年“天津造币厂产量”是指“度支部造币总厂”的出产量,其中2588850枚。这是清光绪年间,以中央名义正式制造的银币系列。在此期间,正是“圆两之争”时期,庚子年爆发的义和团事件导致兼造银圆的北洋机器局毁于战火,于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北洋铸造银圆总局,开铸一两银币,即“光绪元宝户部一两”,试制了六七千枚,但没有发行。其形制正面中央有“光绪元宝”字,环左右有“户部”字,下方为“库平一两”字;背面有英文“29TH YEAR OF ”,预定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发行,实际因故并没有发行。光绪三十一年筹建开工的户部造币总厂,翌年岁次丙午年(1906年)以户部名义试制币铭为“大清银币”计重系列银币4种,其中壹两,在形制上,正面中央有阴刻“中”字,中心圈有“大清银币”,内环上方满文“大清银币”和纪年“丙午”,下方纪值有“壹两”,外环边以水波纹饰;背面中央为龙图,外环上方为“光绪年造”,下方英文“TAI-CHING-TI-KUO SILVER COIN.”俗称“中字一两”,十分别致,但属于试制,因币制而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