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中的方形器也是值得注意的。宋、元、明、清历代古陶瓷中,常见四方、六方、八方、委角等多种型体,工匠制作时多为人工拍打泥片,然后粘接成型,器体线条、棱角都很自然、圆润。而现代仿古瓷方形器型体的线条,边线垂直,棱角清晰,显得非常规正,比如清雍正天蓝釉琮式环耳瓶和仿清康熙黄釉刻花象耳四方瓶,两件器物从型体线条上就能鉴别出它们的差异。
底足是古瓷所含信息量大的地方。透过底足,可以见其胎、其釉,可以见其胎釉结合情况、烧造工艺、老化程度等。在它们做胚、垫烧、出窑的时候就由于胚土原料的配比不同,显示或红、或灰、或白的胎色;修足时因各代工艺方法有异,就产生乳丁、跳刀、同心圆、旋挖痕的不同状况;装窑时由于垫并或垫沙,器底也留下不同痕迹;入窑后又由于胎土含铁元素随水汽外泄使露胎处显示桔黄、桔红的窑红色;那么,如何从底足鉴定古瓷真伪呢?底足中的“乳突”、“旋痕”、“跳刀痕”、“棕眼”、“窑红”、“垫烧痕”、“湖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
古瓷器底足鉴定之“旋痕”“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古瓷器底足鉴定之“沾窑砂”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盘碗底足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