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根据不同的经营目的、立地条件等灵活掌握,一般常规造林采用初植密度为3m*4m。
1.迹地清理刺槐皆伐后,迹地上堆积大量剩余物及灌丛杂草等是萌蘖更新的障碍,应及时予以清理。主要目的是改善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为幼树生长创造有利的环境,促进幼林尽快郁闭。
2.林地封育为缩短森林培育周期,对刺槐皆伐迹地采取全面封育措施。牛羊啃食幼树嫩梢,对刺槐萌芽为害重,要设专人监督管护,要严禁放牧;严禁割草、打柴,人为损坏林木;不能在林地及附近200米内使用2,4-D丁酯除草剂。
3.除萌定株皆伐迹地上适宜的条件促使刺槐的不定芽、休眠芽大量萌生,要及时进行除萌定株,以保留萌蘖苗,尽量少留根蘖苗。留苗密度要大,以利尽快郁闭。株行距保持在1米左右,每亩保存株数666株。
萌蘖更新的刺槐经过除萌定株、抹芽修剪很快郁闭成林,树冠交接重叠,林下光照缺乏,单株树冠扩展严重受阻,相互间争夺光照、水分、营养,要及时进行透光抚育。原则上采取间密留稀、间小留大、去劣留优。抚育强度不宜过大,以疏开树冠为宜。
生长抚育是在林分达到壮龄乃至森林成熟主伐利用以前的很长阶段内,以调节林分密度,加速刺槐直径生长为主要目的抚育采伐。要求择优而留,伐除那些发育不良、干形弯曲、无培育前途的林木。采伐强度可适当大些,以促进刺槐材积增长,提高林木质量,增加经济效益。
刺槐主要的枝干病害,幼树、成年树均可被害。病害多发生在刺槐主干皮层。树木受害后,多数是在主干下部和枝杈处出现大小不一的病斑,病斑呈梭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幼树主干病部呈溃疡状,稍凹陷;大树主干皮层厚,病部水渍状、凹陷不明显。病部扩展速度纵向大于横向。当病部包围树干一周时,树木即枯萎而死。后期病部皮孔和树皮裂缝处常产生白色、桔红色分生孢子堆。
病原菌为土壤习居的镰刀菌,也可在病组织内越冬。土壤瘠薄、地下水位高或干旱、冬季或早春低温及迎风口等因子。可引起树势衰弱,削弱树体的抗逆性,而引起病害的发生。夏季多雨季节易造成病害流行。病原菌借风雨,通过伤口、皮孔等途径侵入蔓延。6~8月为发病盛期。
刺槐材质坚重,顺纹抗压强度和抗冲击强度均很高。耐腐,耐水湿,刨面有光泽,花纹美观,为桩木、坑木、枕木、农具、车辆、工具把柄、运动器材、地板及海带养殖等优良用材。枝桠、木材、树根易燃,火力旺,为薪炭材。叶子含多种营养成分,为优良的饲料和肥料。刺是优良蜜源,且含芳香油。树皮纤维强韧,有光泽,易漂白和染色,供造纸编织、制绳用。刺槐保持水土能力很强,还能改良土壤,增加团粒结构和有机质。
刺槐育种的主要目标是速生和改良干形。刺槐在其原产地及欧洲各国不是主要造林树种,育种工作较少,但各国林学家早已注意了刺槐种内变异的存在。有记载的优良类型有:塔形刺槐:侧枝直立,树冠呈尖塔形;桅杆刺槐:生长快,主干通直,结种少;观赏刺槐。此外,匈牙利选出产蜜多和开花晚的优良类型。中国的刺槐育种自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主要是选择育种。良好的表现型有“箭杆刺槐”(主干高大通直)、“石林”等优良无性系,单株材积超过对照30%,已大面积推广。
造林技术:采种:要在15~20年以上的健壮树上采种。荚果赤褐色,果皮干枯状即可采集。由于豆荚螟、种子小蜂及种子麦蛾的为害,要提早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采种。荚果采集后,摊在地上日晒,碾压脱粒或脱粒机脱粒,除去果皮、秕粒及杂物,取得纯净种子,装入袋内干藏。荚果出种率10~20%。种子千粒重21.8克。育苗:选择排水良好、湿润、肥沃的沙壤土作苗圃。盐碱地要选用含盐量在0.2%以下,地下水位1.0米以上的地方育苗。不可用蔬菜地作苗圃。结合整地用硫酸亚铁粉进行土壤消毒。刺槐种皮厚而坚硬,透水性差,有很多硬粒种子,采用多次热水浸种。先把90~100℃的开水倒入缸中,然后倒入种子,边倒边搅动,一直到水不烫手为止,浸泡一昼夜,用黄泥浆水把吸水膨胀的种子漂出来,剩下来未吸水的硬粒用上法继续浸种,后剩下的硬粒种子放在细眼铁筛内,再把铁筛放入热水锅中约10秒钟,迅速摇动铁筛,使种子受热均匀。提起铁筛把种子倒入凉水中,浸泡一昼夜,绝大多数种子均可吸水膨胀。将吸水膨胀的种子混沙,放在背风向阳的沙坑中或草袋内、缸内(盖草帘)催芽,每天喷水和搅动2次,1/3的种子裂嘴时即可取出播种。春播约在清明前后,春旱严重的地方改在雨季播种,盐碱地在雨季后期(8月中下旬)播种。宽幅条播(沟宽10厘米,沟深2~3厘米),每公顷用种量37.5~60公斤。也可以起苗后培养根蘖苗及袋接繁殖优良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