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使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谐。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大的。玉带钩和玉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古玉新诠》)是当时礼学与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琮
古玉器名。外方内圆的管形玉器。玉琮的用途很多,据(三礼》及汉儒解释,有祭礼时用以祭地、敛尸时放在腹部、朝聘时诸侯持以敬献君夫人等。今人则据其形状及纹饰认为是贯通天地的一种法器,是图腾柱,是巫师用以沟通神灵的工具等。玉琮以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所见多,大汶口文化、石峡文化等遗址中也有发现。到商代玉琮亦比较常见,但器形较短矮,不似良渚文化的那么细长高大。汉以后似已不再制造。
琥
古玉器名。一种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称“琥”。有孔者可称为虎形玉佩,无孔的应是玩器或陈列品,可称为玉虎。商代妇好墓中出土的玉虎,有细孔,应称虎形玉佩,属装饰品类,而不作为发兵或祷告之用。
玉器可以用以下的方法进行鉴别:
,当你在眼花缭乱的玉器摊上挑选玉器而无法分辨真假时,可以就地取材,将一滴水滴在玉器上。如果水滴成露珠状久不散开,就证明是真玉;如果水滴一下子就消失掉,那么就说明是次品或者假货。
第二,感知。挑选玉器时,可以用手来回触摸,如果感觉到一种冰凉润滑感,则有可能是真玉,因为真玉具备这一秉性。
第三,把所看中的玉器拿起,朝向光明处看,如果颜色剔透、绿色均匀分布,就说明是真玉。
第四,如果玉器商贩允许,可以用舌尖舐。真玉有涩感,假玉没有这一秉性。
第五,如果你在非正规玉器市场上挑选玉器,好是带上放大镜。因为用放大镜可以分辨出玉器的好劣。一般情况下,把玉器放在放大镜下看,如果是真玉,少裂痕或者无裂痕的为好玉。如果裂痕很多或者很大,则证明是劣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