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别称馍、蒸馍,一种用面粉发酵(或拌入内馅)蒸成的食品,中国汉族特色传统面食之一,制作简单,松软可口,通常是半球形、长方体,大小从直径4公分至15公分左右均有。其制作方法是:把面粉、酵母、水,揉成光滑的面团,发酵至两倍大,分成小剂子,冷水开蒸,上气(即水开)后再蒸20分钟。蒸馒头的时候加入小苏打可以让馒头口感更松软。
“馒头”一词早单指含馅的馒头,今北人多称其为“包子”,“包子”一词始于宋代,“包子”和“馒头”的称谓,到清代才渐渐分化。而吴语区等地仍保留古称,将含馅者唤作“馒头”,如“生煎馒头”“蟹粉馒头”等等。
制作关键
发酵面时一定要发到时间,剂子口一定要朝上。
下剂子摆在笼屉上时,千万不要碰,否则不会“开花”。
上笼屉时火一定要旺,而且要在水沸时上笼屉。
发酵粉用35度~37度温水化开,用这个水和面。到软硬适度不粘手,揉光用湿布盖好饧面发酵。
蒸馒头勿用热水。许多人爱用热水或开水蒸馒头,因为生冷的馒头突然遇到热气,表面粘结,容易使馒头夹生。正确的方法应是在锅内加冷水,放入馒头后,再加热升温,可使馒头均匀受热,松软可口。
蒸馒头判断生熟有以下几种方法:
(1) 用手轻拍馒头,有弹性即熟。
(2) 撕一块馒头的表皮,如能揭开皮即熟,否则未熟。
(3) 手指轻按馒头后,凹坑很快平复为熟馒头,凹陷下去不复原的,说明还没蒸熟。
说起广东早茶的来源,要追溯到咸丰同治年间。当时广州有一种名为“一厘馆”的馆子,门口挂着写有“茶话”二字的木牌,供应茶水糕点,设施简陋,仅以几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脚谈话。后来出现了茶居,规模渐大,变成茶楼,此后广东人上茶楼喝早茶蔚然成风。直到今天,广东早茶中茶水已经成为配角,茶点却愈发多样,这种传统文化随着广东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但没有消失的迹象,反而越来越成为广东人休闲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扬泰地区的早茶可以追溯到清前中期。“夺魁品罢雨前茶,楼开绿雨试新茶。”这是清道光年间泰州诗人朱馀庭的诗句。正如诗人描述的那样,在清中期之前,泰州的茶馆只是单一经营清茶,这期间诞生了“雨轩”、“绿雨楼”、“广胜居”、“品香”等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