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瓷器起源于明代,经过明代后期的发展,在清代达到了。具体来说,粉彩瓷器创于康熙中期,深受当时珐琅彩影响。它是在清康熙晚期(约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五彩瓷的基础上,受搪瓷彩瓷制造工艺的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新种类。康熙时粉彩风格简朴,色料粗糙,施彩浓厚,官窑少有大器。雍正时期,粉彩瓷器已趋成熟,并形成了粉彩装饰的共同风格,大量烧制粉彩器,影响到民窑。图案纹饰多为人物、花卉,花卉中又以“虞美人”为典型。乾隆时期,粉彩瓷器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不仅工艺、色彩艳丽,而且装饰题材更加多样,包括人物、花鸟、山水、吉祥纹饰等。这一时期的粉彩瓷器造型优美,装饰繁复,被誉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之作。
粉彩瓷器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主要包括素胎制作、上釉、彩绘和烧制等步骤。
素胎制作:工匠们需要将胎体烧制到足够坚硬,其能够承受后续的彩绘和烧制。
上釉: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前,需要先上一层釉。
彩绘:粉彩瓷器的彩绘方法通常是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
烧制:后经过低温烧制固定色彩。这一工艺需要的技术水平,因为稍有不慎,色彩便会在烧制过程中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