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是以木材为骨架的。古时,由于科学不发达,避雷防火措施不利,火灾是木构建筑的大威胁,防火始终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汉代,宫廷经常发生火灾,殿宇楼阁尽被焚毁。于是,道士们纷纷献计献策,提出要在屋顶上施镇压之物以禳火灾。《事物纪原》卷八引吴处厚《青箱杂记》云:“汉柏梁台灾,越巫上厌胜之法。起建章宫,设鸱鱼之像于屋脊,以厌火灾,即今世之鸱吻是也”。因之,古人把鸱吻置于屋脊之上以避火灾。直到清代,在中,还保留着十分郑重庄严的迎吻仪式。每当修建宫殿时,负责营造的工部官员以鼓乐、彩亭、仪仗等,自琉璃窑厂迎脊龙(正吻等)入宫,叩首焚香,备极恭敬,名为“迎吻”或“迎鸱”,可见鸱吻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之重要。
建筑构件是指构成建筑物各个要素。如果把建筑物看成是一个产品,那建筑构件就是指这个产品当中的零件。建筑物当中的构件主要有:楼(屋)面、墙体、柱子、基础等。其与结构构件的概念不尽相同,结构构件是构成结构受力骨架的要素,当然也包括梁、板、墙体、柱子、基础等,但它一般是按照构件的受力特征划分的,分为受弯构件、受压构件、受拉构件、受扭构件、压弯构件等。
飞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屋顶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尤以屋顶造型为,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顶形成曲线,不仅坡面是曲线,正脊和檐端也可以是曲线,在屋檐转折的角上,还可以做出翘起的飞檐。梁架组合形式所形成的体量的屋顶,与坡顶、正脊和翘起飞檐的柔美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特色。明 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谛观之,飞檐列栋,丹垩粉黛,莫不具焉。”
飞檐也有许多种类:包括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
飞檐翘角一般指的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屋檐的四角在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都略长与中部水平屋檐的现象。
也就是每一边的檐口都是一个空间曲线,两头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都上扬一定角度。但并不是所有屋檐都存在这种情况。存在这种情况的屋檐一般为主要建筑,它们通常进深较大,而受制于木材长度,它们高度通常不会很高,屋顶斜度较大,往往到达外墙时已经较为低矮。
复古的原理:青古铜就是黄铜通过药水浸泡后腐蚀后的颜色,颜色的深浅决定于表面拉丝的程度。常规红古铜是黄铜镀紫铜后,通过药水浸泡后腐蚀后的颜色,同理颜色的深浅也决定于表面拉丝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