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废间相关标准规范】
规范:危废收集、贮存涉及的规范:《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
指南:涉及危险废物的环评内容评价指南——《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
危废转移管理要求:《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
产生危废企业管理要求:《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指标体系》
【不相容的危险废物不能堆放在一起。】(解析:化学性质不相容的危废一律分隔堆放,其分区应采用完整的隔离间(不渗透隔墙或围堰)分割,并在各区域醒目位置设该类危废的标志牌。)总贮存量不超过300Kg(L)的危险废物要放入符合标准的容器内。
加上标签,容器放入坚固的柜或箱中,柜或箱应设多个直径不少于30毫米的排气孔。不相容危险废物要分别存放或存放在不渗透间隔分开的区域内,每个部分都应有防漏裙脚或储漏盘,防漏裙脚或储漏盘的材料要与危险废物相容。
其他堆放要求:不同种类危险废物应有明显的过道划分(应设置搬运通道、人员运输通道),墙上张贴对应的危废名称。
【装载液体】、半固体危险废物的容器内须留足够空间,容器顶部与液体表面之间保留100毫米以上的空间,液态危废需将盛装容器放至防泄漏托盘(或围堰)内并在容器粘贴危险废物标签。固态危废包装需完好无破损并系挂危险废物标签,并安要求填写。
【危险废物暂存间通常需要配备以下安全设备】
防火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栓等,以应对可能的火灾事故。
防爆设备:例如防爆灯、防爆通风设备等,降低爆炸风险。
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包括吸附材料(如吸油棉、活性炭等)、收集容器、铲子等,用于处理危险废物的泄漏。
通风系统:室内空气流通,降低有害气体浓度。
监控设备:如摄像头,用于实时监控暂存间内的情况。
安全照明设施:确保在停电或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仍能正常工作。
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手套、防护服、防护眼镜、防毒面具等,供操作人员使用。
报警装置:如烟雾报警器、有毒气体报警器等,及时发出警报。
洗眼器和淋浴设备:以便在人员接触到危险废物时进行紧急冲洗处理。
这些安全设备的配备能够有效降低危险废物暂存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保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危废仓库建设的验收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选址合规性
符合当地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环保规划。
远离居民区、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等环境敏感区域。
建筑设计与施工
仓库的结构稳固,能够承受预期的荷载。
地面具备防渗漏性能,采用耐腐蚀、高强度的材料。
墙体、屋顶等建筑部件的防火、防爆性能符合要求。
分区与标识
明确划分不同危险废物的存放区域,并设置明显的标识。
有清晰的通道和操作空间。
通风系统
通风设备安装到位且运行正常。
通风量和通风效果满足设计要求,能有效排除有害气体。
消防设施
配备足够数量和类型的灭火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等。
消防通道畅通无阻。
泄漏防控措施
地面、墙角等部位无渗漏现象。
有收集泄漏物的设施和应急处理方案。
电气安全
电气设备符合防爆要求,线路布置合理且无老化、破损。
排水系统
排水设施完善,能够有效收集和处理废水。
监控与报警系统
安装监控摄像头,覆盖关键区域。
配备有毒气体、烟雾等报警装置,并能正常工作。
管理制度与应急预案
制定完善的危险废物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
环保审批手续
建设项目的环保审批手续。
标识与警示
在仓库显著位置设置危险废物标识、警示标志和相关安全说明。
人员防护设施
配备必要的人员防护用品和应急救援设备。
验收时通常需要相关部门的人员,如环保、消防、安全监管等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审批文件进行综合评估。
【危废间,也就是危险废物暂存间或贮存间,是用于临时存放危险废物的设施,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以确保安全和环保。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选址要求:危废间应选择在远离居民区、水源地和其他敏感区域的位置,以减少潜在的环境风险。
建设标准:根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23),危废间应满足“四防”要求,即防风、防雨、防晒、防渗漏。
防渗措施:危废间应有完善的防渗措施和渗漏收集措施,如至少1米厚的粘土层或2毫米厚的高密度聚乙烯等。
安全设施:危废间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包括通讯设备、防爆照明、观察窗口、安全防护服装及工具,以及应急防护设施,如洗眼器、灭火沙、灭火器等。
标识与标签:危废间内外应有清晰的警示标志和危险废物标签,标签上应包含必要的警告语和信息。
不相容废物隔离:化学性质不相容的危险废物分开存放,并采取隔离措施。
堆放要求:危险废物的堆放应根据其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确保安全和便于管理。
出入库管理:危废间的出入库应有严格的记录和管理,确保危险废物的来源、种类、数量和去向可追溯。
环境法规遵守:危废间的建设和运营应遵守《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应急预案:应制定并实施危险废物事故的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通过遵循这些规范和措施,危废间的建设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危险废物,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