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本是日常用品,但由于镜子能反光、能清晰映象,因而被人们引喻出许多社会功能,成为古人墓葬的随葬品。由于铜镜所具有的「破暗取明」、去魔压邪作用,再加上古代「视死如生」和「诸之具无不从者」的观念,人们把生活密切的铜镜同葬,以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
浙江临安五代时期的墓中便有发现于前后墓室屋顶暗窗中置铜镜的。另外,在《汉书·霍光传》霍光死后所用「东园湿明」释曰:「东园处此器,形如方漆桶,开一面,漆画之,以镜置其中,以悬尸上,大敛并盖之。」亦说明了古人以铜镜随葬的习俗。
铜镜不但成为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之一,在一些小型墓内也常有发现。当然,王公使用的往往是制作精良、纹饰精美的大尺寸铜镜,而一般的平民百姓使用的铜镜尺寸较小,纹饰属于普通常见的品种。
相传有很多关于镜能照妖的故事,例如《西游记》和《封神榜》,都有以镜子照妖的情节。汉代刘歆著的《西京杂记》中,提到汉宣帝所持身国宝镜有照见妖魅之功能。晋朝人葛洪所著《抱朴子》书中便提到道士背悬九寸明镜,老魅便不敢靠近,如果有鸟兽邪物,用镜一照,其本形俱现镜中。唐人著作《古镜记》中的宝镜能使百邪远人,具有降服妖怪精魅的神妙作用。
1959年,在日本福冈县饭冢市立岩堀田的瓮棺墓出土了一面汉镜,其铭文与西汉时期的铭文镜基本相同:「日有熹,月有富,乐毋事,常得,美人会,芋瑟侍,贾市程,万物平,老复丁,死复生,醉不知,酲旦星(醒)」。另外,1978年11月,在席巴尔甘(Sibrkand)贵霜早期三号墓中,也出土了铭文基本相同的汉代铜镜,这是汉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又一证据。
四山镜是战国山字形镜之中较常见的,多见于南方,另外还有三山、五山、六山等。以山字形作铜镜的主题纹饰,含义各有不同说法:有认为是以山字表示静止养息之意;也有认为是青铜器上勾连雷纹的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