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钠是碳酸重氮盐,化学式为Na2CO3。它也被称为苏打晶体,苏打灰,洗涤苏打。这种无机化合物是水溶性的,溶于水后会形成碳酸和氢氧化钠。纯净形式为白色粉末,无臭。它是强碱,可作为抗酸剂。
但对于同时除磷脱氮的生物处理工艺而言,为了满足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的生长要求,污泥龄往往控制得较大,这是除磷效果难以令人满意的原因。一般以除磷为目的的生物处理系统的泥龄控制在3.5~7d。
在碳酸钠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氨被送入冷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在发生的反应中,形成碳酸氢钠,该碳酸氢钠在钠离子的存在下仅非常微溶,几乎完全沉淀。通过过滤将其除去并点燃以产生碳酸钠。
该方法的成分容易获得且便宜。它们是盐水(NaCl),氨(NH3)和石灰石(CaCO3)。在此过程中,CaCl2是获得的重要副产物。
污水生物除磷工艺中,厌氧段有机基质的种类、含量及微生物所需营养物质与污水中含磷的比值是影响除磷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有机物为基质时,磷的厌氧释放和好氧摄取效果是不同的。分子量较小的易降解有机物(如挥发性脂肪酸类等)容易被聚磷菌利用,将其体内储存的多聚磷酸盐分解释放出磷,诱导磷释放的能力较强,而高分子难降解有机物诱导聚磷菌释磷能力就较差
碳酸钠的概念
碳酸钠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Na2CO3,分子量105.99,又叫纯碱,但分类属于盐,不属于碱。
碳酸钠是一种白色粉末,无味无臭,易溶于水,水溶液呈强碱性,在潮湿的空气里会吸潮结块,部分变为碳酸氢钠。
对于运行良好的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系统来说,一般释磷和吸磷分别需要1.5~2.5小时和2.0~3.0小时。总体来看,似乎释磷过程更为重要一些,因此,我们对污水在厌氧段的停留时间更为关注,厌氧段的HRT太短,将不能磷的有效释放,而且污泥中的兼性酸化菌不能充分地将污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可供聚磷菌摄取的低级脂肪酸,也会影响磷的释放;HRT太长,也没有必要,既增加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还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