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哥窑位于浙江西南部龙泉县境内,是龙泉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宋时龙泉有造瓷匠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均善治瓷器”,较好地继承了越窑的传统,同时注意不断吸收官窑的技术,烧造的瓷器质量突飞猛进,在釉色和造型上都有的造诣,有“青瓷之花”的美称,因而窑以人名,分别被称为“哥窑”和“弟窑”,其中哥窑五大名窑之一,弟窑也享有的声誉。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汝窑是蝉翼纹,细碎;哥窑是百圾碎,碎纹稍大,且有黑红两种线纹,号“金丝铁线”;官窑是蟹爪纹,碎纹更大。说明北宋汝官哥的各窑口包括南宋官哥的各窑口,烧造工艺和器型风格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因为各窑的施釉和胎土的差别造成了釉色、开片和胎土质感的差异。由于胎土含铁不同,裂缝开裂到胎,长时间演变胎土的氧化铁析出入釉而金丝会变成黄褐,鳝血红线。同件器物金丝铁线颜色浓淡不一,一个面与另一个面都不相同,这时行内称谓为:阴阳脸。在哥窑中又以金丝变成鳝血红线为尊。是具收藏和收藏品自身演化自然天成双重价值的。
哥窑瓷器釉面所产生的纹片,本属于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缺陷,它是由于胎体和釉面的膨胀系数不一致所造成的。一件瓷器如果膨眼系数一致、釉面没有裂缝、胎与釉的结合紧密,那么出色作品的坯釉就具有浑然一体的效果。但当胎的膨胀系数比釉的膨胀系数小到一定程度时,釉就会在烧成后的冷却过程中形成裂纹。哥窑青瓷器物上的开片就是这一原因所造成的。可是这一烧成中的弊病釉面所产生的大小、疏密的块面分割,即使哥窑青瓷形成一种自然的裂纹美,这就犹如画家变败笔为神奇,变缺陷为自然一样,给哥窑青瓷器物增添了生机,在当时它给人们以一种崭新的艺术享受。
哥窑除去其本身的特性和性,古瓷收藏者都以收藏到宋代哥窑而自豪也以此而傲视同僚。在国内外各大拍卖场上,哥窑所表现出不俗的成交价其不同的传说也增加了哥窑的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