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是我国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旧时还是现在,手扎灯笼不但烘托出节日的喜庆氛围,还给予人们更多祈福的灵感,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美好期盼。
不过,灯笼让人遐思、期盼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了。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藉著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徵「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明朱元璋建都南京时,更于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支;永乐朝在午门大立虌山灯柱,又在华门外设「灯市」,使得北平尚有「灯市口」街道。民国后,花灯之举虽仍在,但平淡了许多,幸亏如今因著中国热,灯笼又逐渐在居家装饰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灯笼的材料,有的由原来的纸、竹子,变成布、塑胶、铁线,而且灯笼的形状和颜色与传统也大不相同。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庆典和传统节日:在庆祝活动和传统节日中,灯笼是不可或缺的装饰品。比如在中国的春节期间,人们会挂上红色的灯笼,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灯笼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灯笼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照明工具,更是象征着吉祥、团圆和喜庆的文化符号。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一盏盏形态各异的灯笼便点缀在街头巷尾,为人们带来光明与温暖,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
每当逢年过节或喜庆场合,人们便会挂起各式各样的灯笼,营造出一种欢乐祥和的氛围。 除了作为照明和装饰用途外,灯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灯笼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因为“灯”与“丁”谐音,意味着人丁兴旺;而圆形的灯笼则寓意着团圆和美满。节的花灯会,还是中秋节的赏月灯会,都离不开灯笼的点缀和烘托。
同时,灯笼还是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元宵,都有对灯笼的描绘和赞美。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这句诗便生动地描绘了元宵夜月圆如镜、灯火辉煌的景象,以及恋人相约赏灯的浪漫情怀。这些诗词不仅丰富了灯笼的文化内涵,也使得灯笼成为了一种具有浪漫情调和诗意美的文化符号。
每逢佳节或喜庆场合,人们依然会挂起各式各样的灯笼,以此来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总之 ,灯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其特的光影效果、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了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