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早期,战乱逐渐平息,社会经济开始复苏,紫砂工艺也渐入佳境,一些老艺人开始重操旧业,宜兴陶业进入全盛时期,是紫砂壶艺术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特别是装饰艺术发展到了又一艺术。手工工场的出现令分工日趋细密,技艺逐渐完善,至清末鼎蜀一带出现“家家做坯,户户务陶”的繁荣景象。清代的紫砂在选料、配色、造型、烧制、题材、纹饰、工具各方面均优于明代。
清朝初期,几何形器非常流行,筋纹形器和自然器已发展成熟。技巧、善于创新的陈鸣远是其中,与时大彬并称,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争鸣远碟”之誉。以陈鸣远为代表,其制作的茶具和杂件雅玩,线条清晰,轮廊明显,特别是他塑造的自然形态作品,是无人可以比拟的,其到之处在于雕塑装饰、款识书法雅健,作品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深受时人喜爱。至今被视为珍藏。其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其艺术超尘脱俗,其作品表现,精妙绝伦。
清初紫砂开光四方壶
清初澹然斋 加彩紫砂汉方壶
清早期 紫泥海棠形壶
清早期 紫泥六方蟾钮贴花壶
清康熙朱泥贴花婴戏莲纹壶
清雍正 紫泥粉彩描金花鸟纹笠帽壶
清早期段泥彩绘三友壶
清早期段泥贴花葡萄纹提梁壶
清早期段泥贴紫泥百合花卉大圆壶
清早期诗句款紫泥宫灯式壶
清早期朱泥贴花葡萄藤大壶
清早期朱泥贴花五瓣莲花壶
清早期 朱泥贴梅花狮球钮大圆壶
清早期紫泥高身宫灯壶
清早期紫泥绞胎琮式瓶
清早期紫泥狮钮贴花壶
清早期朱泥印花四方茶叶盖罐
清初无款 朱泥贴花瓶
清初无款 彩泥绘赏瓶
清晚期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前期,宜兴窑区的集市贸易仍很繁盛。相传今汤渡镇附近的建墩和台墩两处废窑,即是当时的窑址。但在太平天国后期,因遭焚掠破坏,曾一度衰退,到同治后期恢复,产量持续上升,但在紫砂工艺水平方面却停步不前,制壶名手亦。少数水平略高的艺人,如周永福善制鹅蛋壶,主要是学习邵大亨的技法。
据说,其佳者可以夺真。邵赦大以杨彭年的作品为准则,“心摹力追,尽传其妙”。还有蜀山人蒋德休,壶艺极精而无师承,善制壶、盆、盘及书案陈设文具等器,“色工致,为一时冠。清未的制壶巧匠和雕刻名手还有邵友廷、黄玉麟、冯彩霞等,其中邵友廷是紫砂产区上岸里人,善制掇球、鹅蛋等壶。
兴的特材质——紫砂,造就了我们广大的能工佳匠,造就了宜兴这个陶都名片。他们创造的宝贵财富和一件件留存于世的精美工艺品,就是工艺的证明、品质的的证明。所以说——紫砂是一种特质、紫砂是一门工艺、紫砂是一种品质、紫砂是一门道德!
整件作品围绕"鼎盛"这一主旨,妙趣横生。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如: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现在鼎的造型主要用来象征吉祥。在家中摆设铜鼎寓意一切将有新的开始。鼎盛,几乎到了极端的盛世,南朝梁国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经典礼章,跨周鞣汉,唐虞之文,其鼎盛乎
在紫砂业界,光货器见功力,从《鼎盛壶》中可窥见其技术功底不凡。作品素面朝天。圈把、桥钮、三弯流嘴显动感,饱满的壶身珠圆玉润,用以品茗是上上之选。壶体的每一个弧度都圆润有余.无可挑剔,流露着轻盈的质感,壶身刻有两条腰纹,流畅细腻,自然舒卷,将高超的光货技艺表现的。
徐汉堂制 柱础壶
该壶材质呈赭褐色,壶体似圆石鼓凳,上小下大,腰间微敛,短流,嵌盖,环形把,造型稳健。泥质细密光润,为上好紫砂泥料。下为圈底,前侧流嘴呈上提状,后设圆把。一面阴线刻松下隐士图,其上刻线清晰,构图得体,清新雅致。一面刻“饮水思源”结字古朴,凿线有力。底落『宜兴紫砂』四字篆字阳文方紫砂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