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瓷器的生、半生、半熟与熟,既不是瓷器品质好坏的分水岭,也不是瓷器成败的试金石,而是不同瓷器品种、不同釉层釉质的客观特殊需求,是古人巧夺天工的技艺、智慧和能力的高展示。
滑滞感既是润涩感的延续,又是润涩感的结果和原因:润则滑、润必滑,滑就润、滑定润;涩必滞、涩定滞,滞则涩、滞才涩。
凡古瓷必滑,光滑、润滑、油滑不等,滑溜、滑润、滑腻、滑爽有别,但滑不可少、滑不可缺,凡古必滑,是古定滑。因而也就无滑不古,不滑非古,凡滞必新,是滞就新!
古代官窑瓷器却往往寓巧于拙、驭精于粗、御美于陋,简约而不简单,朴素而不普通,平凡而不平常,这是值得把握的。
凹凸感对甄别、鉴定元代和明代中期以前的青花、釉里红的真伪意义重大。
元青花牡丹纹花梅瓶(一对)
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器用的都是低锰高铁的苏麻离青进口青花料,所以在青花着料略重之处,往往呈现明显向下凹陷和釉面有锡银光泽结晶这两大特征。
釉里红的情形与青花恰好相反,由于以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对温度极为敏感,也极易流淌从而形成凸起,所以真正的明中期以前的釉里红瓷器往往都呈现出明显向上凸起和红色深浅不一有发黑、烧飞和绿苔点等特点,极易辨认且很难仿造。
另外,宋官钧窰所的蚯蚓走泥纹也有凸起、凹陷和平展的三种形态和手感。在民国以前,曾被作为判断钧釉的标准。
比较适合鉴定具有经“精”,“新”特点的瓷器,有些明清官窑瓷器和部分民窑瓷器虽然也有较长的年代,但由于历代密藏很少被使用陈设,或长期埋藏在保存条件良好的墓中,至今确实完好如初。古瓷器一般较不易找到同类参照比较之器物,所以采用前面所述的类和第二类鉴定方法确实难度较大。但如果采用第三类鉴定方法就比较容易找到相对可靠的依据。因为古代工匠技艺是在长期的专心工作中自然磨练出来的,是在封建高压和生存的竞争中积累出来的。非现代急功近利的仿古谋财者一蹴而就所能达到。通过详细比较上述6方面的古今艺术特点上的区别,还是能够显现出古代瓷器和现代近做相类瓷器之间的区别的,从而达到鉴定瓷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