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220窟(初唐)
纵观十个洞窟,突然发现没有唐,的壁画也入选极少。于是在唐代壁画为主的洞窟中,选了莫高窟220窟。这个初唐的长安工匠水准的洞窟。
帝王听法图,跟阎立本绘制的历代帝王图几乎一致。这个窟是敦煌当地豪族翟家开凿,老翟家是有人在长安做官的,见过皇宫里的盛况,推测这个窟也是长安工匠过来绘制的。
音乐伴奏莲花生童子释迦摩尼佛,极少见的在手指间画出了蹼这本是佛祖32相之一,却很少被这么明显的体现胡旋舞丝袜少女。
钟山石窟中殿(北宋)
始凿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持续建造了90多年,主窟呈长方形,平顶八卦藻井,内有16尊圆雕佛像。
正中坛基上有三组大型立体石雕,主佛像为“释迦牟尼三代佛”,即“年轻版”“中年版”“老年版”。三尊主像均通高3.54米,就地而雕,与坛基连一体。坛基前有乘青狮的文殊菩萨和乘白象的普贤菩萨。
每尊释迦牟尼左右分立迦叶和阿难两弟子。弟子跟主尊的年纪一致,在同一,用相同人物题材,但是用不同的开脸和身姿的雕刻,来展现不同年龄段,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全国。这样的手法,也只有艺术水平的工匠才有可能把握的好。
安岳华严洞(宋)
华严洞是安岳县造像窟中大的洞窟,也是两宋时期的中国造像艺术。造像分布于左中右窟壁,中造高5.2米的“华严三圣”雕像,左右并排高4.1米的“菩萨”坐像,洞壁刻满“经变”故事图景。造像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姿态优美,比例均匀,穿戴华丽,非常贴近生活和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
榆林窟三号窟(西夏)榆林窟大的亮点,当然是3号窟,可能是我们特别喜欢工笔画吧,看惯了浓墨重彩的西部石窟壁画,突然看到这么清新脱俗的,自然心生欢喜。
玄奘和石磐陀,可见至晚在西夏时期,唐僧取经的故事已经在佛教界非常流行了。
右壁文殊菩萨除了大家熟悉的文殊普贤,其实三号窟的三十三面观音及她每只手里的西夏生产图像,也是这个窟的一大看点。冶铁图、酿酒图等工农业生产画面,都是改写中国科技史的。另外,这个窟甚至可能留下了西夏皇帝李仁孝的形象,这几乎是甘肃石窟中,的一个真实的皇帝形象了。
明代佛像的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点。
中国各个时期的佛像特征也有不同的特点,佛像造型及所持器物的形象和意义等也越来越中国化。
明代佛像的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点。
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具典型时代特征。
明晚期(16世纪) 释迦牟尼佛
尺寸 高82cm
保利(厦门)
此像与阿弥陀佛造像造型风格完全相似,唯手印不同。佛像头饰螺发,头顶肉髻平缓,肉髻正面嵌有髻珠,大耳垂肩,面相宽大,双目俯视,神态宁静。躯体丰满健硕,上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下身着僧裙,腰间束带,下腹露出蝴蝶结。衣纹流畅自如,衣缘刻有立体感的缠枝莲纹饰。结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左手横置脐下结定印,右手下垂结触地印,表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降魔成道的姿势,莲座周遭装饰四层仰莲瓣,形同大莲蓬,既具装饰意味,又显示了的等级和神格。整体造型端庄,法相庄严,工艺精细,品相,体量硕大,气势恢宏,是一尊十分难得的明代汉传佛像。如此大体量造像显然不是一般民间工匠所为,应当出自大型佛教寺庙的铸佛场所。
在当今艺术品市场上,大体量佛像一直是国内外佛像收藏家青睐的一个重要品类。它们之所以受到藏家们青睐,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它们有恢弘的气势,强烈的宗教和艺术感染力,符合一些成功人士的审美和信仰需求;二是它们费工费料,雕塑难度比一般小型佛像明显要大,其艺术和工艺价值也非一般小型佛像可比;三是这类佛像目前市场通极少,特别是品相完好者更是难得一见,具有明显的性。此像体量超常,又表现的是佛中释迦牟尼佛,题材与风格皆为人所熟知,符合广大民众的审美和喜好,无疑是佛像收藏和供奉的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