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因饮茶方式、饮茶趣味、茶叶种类的不同,紫砂壶有着容量大小、器形高矮之分。从器形大小上看,大体说来。明万历以前,多为大壶,万历以 后,壶形日渐缩小。被奉为紫砂壶鼻祖的供春所制各式壶均为大壶;万历年间的一代制壶大家时大彬在早期时专仿供春,所做多为大壶,后在他游娄东与的文人王世贞、陈继儒结交之后,“闻陈眉公与琅砑、太原诸公品茶之论”才突破樊篱,改作小壶,这与“茶注宜小不宜大,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漫,且自斟自酌, 愈小愈佳”的文人士大夫的饮茶风气有着重要关系;@以后至徐友泉、陈子畦、惠孟臣等皆长于制作小壶。像惠孟臣制作的小圆壶就是华南一带喝“功夫茶”所用的 水平壶的前身。就细节而言,紫砂壶得出水眼有眼、网眼、和半球体滤孔几种形式,这通常因饮茶习惯的不同而不同。
清代早期,战乱逐渐平息,社会经济开始复苏,紫砂工艺也渐入佳境,一些老艺人开始重操旧业,宜兴陶业进入全盛时期,是紫砂壶艺术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特别是装饰艺术发展到了又一艺术。手工工场的出现令分工日趋细密,技艺逐渐完善,至清末鼎蜀一带出现“家家做坯,户户务陶”的繁荣景象。清代的紫砂在选料、配色、造型、烧制、题材、纹饰、工具各方面均优于明代。
徐汉堂制 柱础壶
该壶材质呈赭褐色,壶体似圆石鼓凳,上小下大,腰间微敛,短流,嵌盖,环形把,造型稳健。泥质细密光润,为上好紫砂泥料。下为圈底,前侧流嘴呈上提状,后设圆把。一面阴线刻松下隐士图,其上刻线清晰,构图得体,清新雅致。一面刻“饮水思源”结字古朴,凿线有力。底落『宜兴紫砂』四字篆字阳文方紫砂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