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牡丹有着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因花大而香,牡丹又有“国色天香”“花中”的美誉,备受世人喜爱。
此后,牡丹因药用价值为人们所熟知。汉代医书《神农本草经》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甘肃省一东汉早期墓葬出土的医药木简中,就有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
南北朝时期,牡丹渐渐被作为观赏植物而栽培,并进入了艺术领域。北齐人杨子华便以擅画牡丹而,苏轼曾面对牡丹叹曰:“丹青欲写倾城色,世上今无杨子华。”
隋代,牡丹的栽培范围逐渐扩大,园林和达官显贵的花园中已开始引种栽培牡丹,并初步形成集中观赏的场面。
到了宋代,牡丹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其中,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方法,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
明清之际,牡丹的栽培范围已扩大到安徽亳州、山东曹州、广西思恩等地,形成了众多的栽培类群,并正式冠之以“国花”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