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叶矮樱(学名:Prunus × cistena N.E.Hansen ex Koehne)是蔷薇科,李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为紫叶李和矮樱杂交种,其枝条萌发力非常强,树型美观,枝繁叶茂,枝和叶呈紫红色,观赏性,是近年来园林绿化中的新宠,开发潜力,在中国广泛分布[1] 。株高1.8米至2.5米,紫叶矮樱观赏效果好,生长快、繁殖简便、耐修剪,适应性强。紫叶矮樱一般采用嫁接和扦插繁殖。其萌蘖力强,可以在园林栽培中易培养成球或绿篱,通过多次摘心形成多分枝,冬季前剪去杂枝,对徒长枝进行重短截,是与栽培观赏。
土壤
紫叶矮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在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中性或者微酸性沙壤土中生长好,轻黏土亦可。盆栽用盆宜深大些,并在盆底垫碎瓦片或碎硬塑料泡沫块,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和排水能力,并可防止烂根。
高枝压条繁殖
1、高枝压条时间
4月中旬至9月上旬均可进行高枝压条。因压条生根后还需剪离母树移植至苗床进行培育管理,因此,一般选在5月初进行。
2、枝条的选择
一般选取2年生~3年生的健壮枝条,粗度为1.0cm-2.5cm。
3、压条处理
选定枝条分枝点,间隔疏除分枝点上方侧枝,在分枝点下方5cm-20cm处的叶柄下方进行环状剥皮。方法是:用剪刀夹住枝条转动1周,在刀口下方约1.5cm~3.5cm(根据枝条粗度而定,一般环剥宽度为枝条粗度的1.2倍~1.5倍,过窄过宽效果均不好)处,再用剪刀夹住枝条转动1周,然后将两个刀口之间的树皮剥掉。之后用毛笔蘸0.03%的萘乙酸水溶液涂抹伤口,再用湿泥包住伤口。用塑修剪好的压条塑料袋(瓶)上扎口处剪断枝条,去掉塑料袋(瓶),带基质土植入苗床内。株距60cm-80cm,行距60cm-80cm,成"品"字形定植后浇足水。8月底至9月上旬的高压条苗应定植在高床上,之后浇足水搭小拱棚越冬。在拱棚内铺设水管,每月浇水1次。条在距下刀口4cm~5cm处捆绑、套袋(瓶)。袋(瓶)内装入基质土,把上口扎紧(距上刀口5cm-10cm),并用绳子固定套袋的枝条。从袋子上方用注射器灌水,一般每隔4d=5d灌1次。30d-40d刀口处产生愈伤组织,并长出新根。70d-90d后剪离母体,可上盆栽植,亦可露地栽植。
水肥管理
紫叶矮樱耐旱,每年早春和秋末可浇足浇透返青水和封冻水,平时若不是特别干旱,基本可以靠天生长。春秋风大干旱,新植苗木展叶后,每天上、下午各进行1次叶面喷雾,补充水分,减轻根系的压力,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在夏季雨天,还应及时将树坑内的积水排除,以防日出后水温升高,烫伤根系。
紫叶矮樱喜肥,新植苗木除在栽植时施基肥外,在生长期适当追肥。在早春、初夏各追施1次氮、磷、钾复合肥,秋末再施用1次厩肥或渣肥。对于新植苗木及缺肥长势不好的苗木,可进行叶面施肥。选在清早或傍晚喷施,中午光照足时及雨前雨后均不宜进行,喷施次数以3次为宜,间隔时间10~15天。
越冬管理
紫叶矮樱耐寒,成年苗采取树干涂白的措施即可。对于新植苗,可采取根部培土、树干缠草的办法,幼龄苗则进行覆膜处理。新植苗木在第1年进行缠干处理后,第2年采取涂白越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