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浆料的强度的决定因素主要是配合比,水灰比,骨料,外加剂,密实度以及后期的养护等。
配合比
通过合理的配合比设计,使灌浆料的强度更高。
水灰比
灌浆料抗压强度与灌浆料用水泥的强度成正比,按公式计算,当水灰比相等时,高强度等级水泥比低强度等级水泥配制出的灌浆料抗压强度高许多。另外,水灰比也与灌浆料强度成正比,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混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灌浆料和易性,增大灌浆料的收缩和变形。
总之,影响灌浆料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灌浆料质量,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灌浆料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此外,影响灌浆料强度还有其它不可忽视的因素。
骨料
骨料对灌浆料强度也有一定影响,当石质强度相等时,碎石表面比卵石表面粗糙,它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比卵石强,当水灰比相等或配合比相同时,两种材料配制的灌浆料,碎石的灌浆料强度比卵石强。细骨料品种对灌浆料强度影响程度比粗骨料小,所以灌浆料公式内没有反映砂种柔效,但砂的质量对灌浆料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砂石质量符合灌浆料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由于施工现场砂石质量变化相对较大,因此现场施工人员砂石的质量要求,并根据现场砂含水率及时调整水灰比,以灌浆料配合比,不能把实验配比与施工配比混为一谈。
密实度
在浇注现场一定要把灌浆料振捣均匀,排出里面空气,增加灌浆料密度
后期养护
后期应按施工规范的规定予以养护、气温高低对灌浆料强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冬季要保温防冻害,夏季要防暴晒脱水。现冬季施工一般采取综合蓄热法及蒸养法。
加固施工好按照:发现、提出问题 鉴定检测 加固设计 施工4个步骤进行,加固后应使结构的强度、刚度、抗裂度、稳定性和耐久性满足要求。由于每个步骤都牵涉不同的机构,可能都要发生一定的费用,甲方可以委托加固公司办理以上事宜。如何进行加固设计与相关标准 高强无收缩灌浆料系列 加固设计应根据原设计图纸、工程现状和当前载荷要求,确定那些构件哪些方面承载能力不足,按照现行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
规范
JGJ 145-2004《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
CECS 25:90《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
CECS 146:2003《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TG/T F50-20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2011年由湖北中桥科技有限公司起草经无数论证通过的新标准)。
还有几本与加固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施工验收规范正在制定、修改过程中。
灌浆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浆料应从一侧灌入,直至另一侧溢出为止,以利于排出设备机座与混凝土基础之间的空气,使灌浆充实,不得从四侧同时进行灌浆。
2).灌浆开始后,连续进行,不能间断,并应尽可能缩短灌浆时间。
3).在灌浆过程中不宜振捣,必要时可用竹板条等进行拉动导流。
4).每次灌浆层厚度不宜超过100mm。
5).较长设备或轨道基础的灌浆,应采用分段施工。每段长度以7m为宜。
6).灌浆过程中如发现表面有泌水现象,可布撒少量CGM干料,吸干水份。
7)对灌浆层厚度大于1000mm大体积的设备基础灌浆时,可在搅拌灌浆料时按总量比1:1加入0.5mm石子,但需经试验确定其可灌性是否能达到要求。
8).设备基础灌浆完毕后,要剔除的部分应在灌浆层终凝前进行处理。
9).在灌浆施工过程中直至脱模前,应避免灌浆层受到振动和碰撞,以免损坏未结硬的灌浆层。
10)模板与设备底座的水平距离应控制在100mm左右,以利于灌浆施工。
11)灌浆中如出现跑浆现象,应及时处理。
12)当设备基础灌浆量较大时,应采用机械搅拌方式,以灌浆施工。
施工
1、灌浆施工前应准备搅拌机具、灌浆设备、模板及养护物品。
2、二次灌浆时,模板与设备底座四周的水平距离宜控制在100mm左右;模 板顶部标高应不低于设备底座上表面50mm。
3、混凝土结构改造加固时,模板支护应留有足够的灌浆孔及排气孔,灌浆孔径不小于50mm,间距不超过1000mm。
4、水泥基灌浆材料拌和时,应按照产品要求的用水量加水。宜采用机械拌和。拌和时宜先加入2/3的水拌和约3min,然后加入剩余水量 拌和直至均匀,拌和地点宜靠近灌浆地点。
5、地脚螺栓锚固灌浆:
⑴地脚螺栓成孔时,螺栓孔壁粗糙,应将孔内清理干净,不得有浮灰、
油污等杂质,灌浆前用水浸泡8~12h,清除孔内积炎。
⑵灌浆前应清除地脚螺栓表面的油污和铁锈。
⑶将拌和好的水泥基灌浆材料灌入螺栓孔内时,可根据需要调整螺栓的
位置。灌浆过程中严禁振捣,可适当插捣,灌浆结束后不得再次调整螺栓。
应用范围
(1)需安装的设备设备基础的一次灌浆和二次灌浆。
(2)钢筋栽埋及建筑、岩土工程的锚杆锚固。
(3)建筑加固改造工程,梁柱接头、变形缝、施工缝浇筑。
(4)道路、桥梁、隧道、机场等工程抢修施工使用。
(5)铁路轨枕的锚固施工。
(6)柱湿包钢加固用于灌注角钢和柱间隙缝。
★ 参考用量
参考用量计算以2.28~2.4吨/立方米的依据,计算实际使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