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化是提升镁合金塑性的有效方法,起到细化晶粒、弱化强基面织构、强化基面滑移、开启非基面滑移、诱导孪生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通过添加稀土元素(RE),如Y、Nd、Ce、Gd和Ab等,能够有效地弱化织构,提升室温塑性。如图1所示,Mg-0.2Ce合金延伸率高达~38%,Mg-1.6Zn-0.5Gd合金延伸率达到~30%。基于滑移基线分析,Gd和Y元素的加入有助于开启非基面滑移,起到协调晶粒c轴应变的作用,满足Von Mises原则,即满足开启塑性变形的基本条件:存在至少五个立的滑移系。透射(TEM)分析进一步表明,Gd和Y元素有助于促进非基面滑移,使晶粒发生旋转并取向随机,起到弱化基面织构的作用。基于多晶弹塑性模型,Mg-1Y合金中非基面滑移的开启将影响织构演变,形成沿RD方向倾斜的双峰织构。
粗晶纯镁[1]和镁合金的高温蠕变行为在早期的报道中有详细的描述。结果表明,平均晶粒尺寸为~80 μm的纯镁的蠕变速率控制机制是位错在高温和高应力下沿位错交叉滑移爬升至~600 ~ 750 K,在高温和低应力下向Nabarro-Herring扩散蠕变过渡。
现在人们也认识到,ECAP加工在AZ31合金中产生了的超塑性性能,分析表明晶界滑动可能是控制速率的机制。
实际上,AZ31合金是一种单相镁合金,预计在高温超塑性变形过程中,第二相的缺失将导致动态晶粒长大。近的一项分析证明了在镁合金中保持非常小的晶粒尺寸对于超塑性流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