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墩石名字起源:承柱的柱基石;柱下的基础。墨子书中记载:“山云蒸,柱础润”。“柱础”一词早便来源于此。早的柱子应是直接“种”于地下,但为了防止柱子的移动下沉,便在柱脚的部位放置一块大石头,使柱身的承载重量能均匀分布于较大面积上,减轻柱身承受力后来,人们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柱容易潮湿腐烂,所以便把石块提升至地面上,可免除椎础的腐蚀或碰损。人们将柱子底下承受压力的部分叫“础”,而在础与柱子的之间常有“踬”的放置,以隔断毛细现象向柱子渗入的湿气,并且能于损坏时随时抽换。但我们一般所通称的“石柱礅”即包括以上两者。
石柱礅的历史沿革:古建筑柱子底座柱顶石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1、在柱下铺垫卵石,不露明让础石上升到地面来;
2、圆形石头墩子成为整个立柱的外观形象部分但没有装饰;
3、在古建筑柱脚石下再安装柱座,石柱礅周围加以精雕细刻进行装饰。
柱墩石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由于石柱礅很接近人们的视线,往往成为艺术家施展技艺的好地方,于是就有了随朝代变化而变化的多种形制和雕饰,成为我国石雕艺术的大门类。先秦时期大多用卵石做垫脚石。秦代已有方达1.4米整石巨柱础。到了汉代石柱礅有类似覆盆式,也有反斗式,但样式看上去极为简朴。至六朝佛教大昌艺术上增加了新动力,覆盆式已普遍又有了人物、狮兽、莲瓣样式的柱础。从大同出土的北魏太和八年司马金龙墓中的石柱礅看,当时石雕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柱墩石的这种结构和装饰功能在家具中也多有体现,特别是在桌、椅、凳等家具的腿足低端,我们常常会发现它的造型和结构功能与柱础极其相似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华丽的过程,并在明清时期共存于家具上。在早期的家具立柱底部,古人只是安置几个简单的木块;随着手工制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家具腿足底部的造型越来越复杂;到明清时期,在家具立柱的底部,又可以看到朴实的造型,例如防“古镜式”石柱礅图片形式,这都说明了石柱礅对家具腿足有相当大的影响。
在传统建筑的木柱、门框下,常常垫着雕有图案花纹的石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柱础石,柱础石也叫作门墩石或者柱墩石、柱脚石等。柱墩石制作有防潮、抗震、美化装饰、吉祥祈福的风水作用。柱墩石一般造型有四方形、六角形双层结构及单层八角上托圆鼓形的样式。柱墩石的图片样式、装饰纹样、制作手法都很有讲究。从纹饰看,大致可分吉祥类、祈福类、雅逸类、嬉娱类装饰图案类,有人物、动物、植物、博古、仙人等内容。富贵人家的柱础和门墩石质精美,雕刻华丽,并常有石狮子雕刻,起到镇宅的风水作用。而一般百姓家的门墩多呈长方形,石质一般,大都以高浮雕、浅浮雕,线刻等手法刻以各类花卉,民俗意味浓厚。
清代《营造算例》对础石尺寸的规定比宋代要简单许多:“柱顶见方按柱径加倍,厚同柱直径。”意思就是:柱础边长是柱子直径的两倍,厚度则与柱径相同。尽管这些规定有其力学的道理和审美的标准,但由于柱础并不像其它的建筑构建那样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因此并没有起到的约束作用,根据地区的不同,柱础的规格尺寸便有所变化,臀如贵州地区的柱墩石,岭南地区的岭南式柱础,就突破了法式的规定。民间柱础的规格尺寸也是显得自由不羁,不受规定的约束,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形态。还有,地面的坚实程度不一样,柱础的尺寸也应不一样,这些规定都是假设在卵石夯土的地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