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危废处置-上海危废处置公司-上海危废处置资质-上海一般固废处置公司-上海固废处置-上海危废备案
为优化本市营商环境,进一步规范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单位(含废油漆桶处置利用等单位)和各工业园区收集贮存单位(以下简称“处理处置和收集单位”)的市场行为,提升服务质量,防范环境风险,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各处理处置和收集单位严格按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上海市产业园区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转运设施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从事收集和处理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严格按照经核准或备案的收集区域范围、危险废物类别数量和经营规模、主要工艺、污染防治措施等管理要求开展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和收集工作。不得擅自超量、超范围处理处置和收集,不得擅自改变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方式。加强经营活动污染物排放管理和贮存场所无组织排放管理,并按国家和本市要求开展环境监测。
二、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
各处理处置和收集单位应规范对产废企业的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不得拒签和拒收中小企业所产生的危险废物,不得强制要求产废企业购买其他服务或只收费不服务,不得委托非法中介从事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和收集等相关经营活动,上述违法行为一经查实,将依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查处,对下一年度经营许可量予以扣减。
各处理处置和收集单位应在与产废单位签订的合同中明确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价格、收运频次及时间、处理处置方式、检维修计划等内容及其他应在合同中明确的内容,并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开展服务。遇到因设施突发故障等原因无法按合同约定为产废单位提供服务的,应立即告知产废单位并做好应急期间的危废收运安排,并将有关情况当天向市固废中心和相关区报备。
三、规范处理处置和收集单位价格行为
各处理处置和收集单位在确定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的相关服务收费标准时,应根据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和收集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运输费、燃料费、维修费、折旧费、人工费、保险费等成本因素及合理利润制定。各处理处置和收集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明码标价的规定,在本单位服务场所显著位置、单位网站及“上海市危险废物转移管理信息系统”等公示收费项目、项目内涵、收费标准、计价单位、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各处理处置和收集单位应于每年4月1日前完成收费信息公开和更新工作。
各处理处置和收集单位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原则依法开展经营活动。处理处置单位之间、收集单位之间不得通过协议、决议或者其他协同行为固定或者变更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和收集价格,不得通过不当限制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和收集数量、划分市场区域、联合抵制交易等方式影响处理处置和收集价格。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处理处置和收集单位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和限制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市场有序竞争。
推动创新发展
“《指导意见》着重强调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相结合。”李金惠表示,无论是管理和综合利用模式研究与探索,还是适用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都有待加强。“比如在技术创新方面,目前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相对落后、产品标准尚不完善。同时,相关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导致综合利用率不高。”
上海危废处置-上海危废处置公司-上海危废处置资质-上海一般固废处置公司-上海固废处置-上海危废备案
李金惠表示,需要加大大宗固废行业投资与研发投入,引进、研发一批设备和技术,提升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装备技术水平,提高综合利用率。同时,还需要加强企业与高校、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对现有技术和设施进行创新,大力提升大宗固废综合利用能力,比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高温等离子体熔融技术、基于膏体技术的尾矿源头减排绿色处置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污泥全链条资源化处理处置关键技术与应用。
“相比其他环保领域分支,固废治理行业具有一定的门槛,企业并非有资金来就能参与其中。除一定的资金投入外,固废行业更离不开技术等必要配备。尤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更是如此。”潘功表示,要鼓励企业加大关键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建立基础研发平台,将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纳入国家研发计划,加强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强化技术创新也在《指导意见》中得到印证。”
除了技术创新外,模式创新也至关重要。李金惠表示,针对大宗固废行业的不同领域,提出具有可推广价值的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模式。同时,积极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体系建设,加强标准制定级,推进标准分级分层制定,如国家标准层面制定基础和性标准,行业标准层面制定重要行业或领域风险防控相关标准,团体标准层面制定市场需求度比较高的产品或原材料相关标准等。
2020年,国家长江办、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央电视台暗访发现,重庆某公司近200吨含油污水和残油“流落”在外,部分跨省非法转移到湖北枣阳处置。
2020年8月25日,重庆市云阳县生态环境局将案件线索移交湖北省襄阳市生态环境局枣阳分局(以下称枣阳分局)。
接到线索后,枣阳分局立刻向公安和检察机关通报案情,启动联合办案。
接到线索当日,枣阳分局联合公安机关和属地赴现场调查,该废矿物油非法处置点在一钢构厂房内,四周为农用地,有单釜式油罐、卧式油罐、立式油罐、HEC螺杆机智能控制系统、板框压滤机、过滤罐等处置设施。
现场有3个渗坑,无防渗措施,生产废水直排渗坑。为保护好现场,在公安部门和当地的见证下,枣阳分局对废矿物油处置设施、生产控制装置实施查封扣押。
2020年8月26日,枣阳分局委托对渗坑内废水及周边土壤采样检测,同时委托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对该场所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认定,认定结果为类建设用地,为检测结果适用标准和案件移送提供支撑。
经检测,现场渗坑内的废水石油类浓度为128mg/L,土壤中石油烃的含量为1.74×104mg/kg,超过类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石油烃风险筛选值21.1倍。
为有力打击整个利益链条,枣阳分局与公安机关联合赴重庆进一步了解案情,并与重庆相关部门共享信息。
经查,2019年9月至2020年7月,本案嫌疑人张某某(废矿物油处置点经营者,湖北省枣阳市人)通过中间人庞某某和胡某某(湖北省荆门市人,均由重庆市另案处理)向重庆的某船舶保洁公司购买废矿物油,后跨省转移至湖北枣阳进行处置。
经重庆市司法鉴定机构认定,该公司收集贮存的残油为危险废物。
为便于后期环境修复、共同打击环境犯罪,湖北省公安机关、生态环境部门多次与重庆市公安机关和生态环境、交通部门等沟通,决定将张某某跨省非法转移处置危险废物案由湖北省枣阳市立案。
张某某未办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非法转移、处置危险废物残油3车达89吨,并对周边土壤环境造成损害。
目前,枣阳分局联合枣阳市人民检察院,已启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和土壤环境修复的前期调查工作,同时委托对扣押的废矿物油进行妥善处置。
环保管家的意义
近些年诸多环保法律法规密集修订出台,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日益严苛,环保行政处罚金额大幅提高,刑事追究和民间公益诉讼逐步升温,导致企业环保违法成本急剧提升,而另一方面,污染企业的逐利本性与环保工作本身就存在冲突,再加上经验、技术和政策方面的短板,企业的环保压力和抗拒心理日益加剧。基于新常态下的环保高压背景,作为第三方立运营的环保管家模式优势和潜力慢慢浮现,其优势在于能够利用自身的人才储备、技术能力等特资源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可定制、、一体化的污染物治理方案。例如,环保管家可以接受委托,参与环保政策的制定、相关人员的培训、环保平台建设运维以及环保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管;可以接受工业园区的委托,提供园区规划设计环保咨询服务,园区企业监管、隐患排查、问题整改服务;也可以接受企业的委托,梳理、解决企业存在的环保风险,协助办理环保审批手续,保持环保设施的持续稳定运行和企业排污达标控制,污染物立第三方的介入,实现了“产污”与“治污”主体的分离,有效提升了污染企业的治污能力,减少了环保违法行为,助力和加速了我国扭转环保恶化趋势的宏观政策落实落细。
企业的安全与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近年来,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置企业安全、环境事故屡有发生,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注意,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置企业安全、环境风险评估、等级划分、应急预案等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已经提上日程。
目前危废技术体系尚未建立,许多危废资源化利用和处理处置项目技术选择和装备选型处于无序发展状态。仅以危废资源化利用和处理处置项目为例,对危废的危险性不能全面认识和掌握,忽略或轻视次要的危险性,导致危废在装卸、贮存、输送、处理处置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进而引发突发性的环境风险;危废资源化利用和处理处置设施品质不高,在线监控装置缺失,人工操作环节太多,不能满足现代化危废处理企业自动、连续、密闭的要求;此外,对危废资源化理解片面,将危废资源化理解为的商品化,比如不考虑适用范围和适用前提,将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牵强地定为副产品等。
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置的常见问题
(1)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置技术来源和工艺原理不清楚,成熟性和可靠性不明确,主要设备(含标准设备和非标设备)无明确的技术条件和建造要求。
(2)从危险废物中回收产品和综合利用产品中的杂质种类和数量不清楚,杂质进入环境后的潜在风险不作分析和评估,环境安全问题不明确。
(3)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置过程中产生的次生危废和其他废弃物的处理方法缺乏针对性,处理后的去向不明确。
(4)不重视安全设施建设,无安全建设标准,潜在安全隐患较多,事故发生率较高。
(5)对危险废物的危险性识别不全面、不,主要危险未识别出来,次要危险被忽略或轻视,导致危险废物在装卸、贮存、输送、处理处置过程中发生安全问题,进而引发突发性的环境风险。
(6)危险废物贮存场所位置与周边建(构)物和重要设施的距离无明确的遵循依据,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常常被安置在厂区的边角之处,且建设标准很低,一些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属于“违章建筑”或“临时建筑”,潜在风险较大。
(7)部分危废利用与处置企业未设置分析化验室和实验室,或设置不规范,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置缺少的“眼睛”,处置过程处于盲目状态。
(8)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置设施质量存在问题,在线监控装置缺失,人工操作环节较多或全部是人工操作,不能满足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置过程实现连续、自动、密闭的要求。
(9)租赁现有厂房作为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置车间或场所的情况较为普遍,不能满足相关工艺的要求,无法实现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置的预期目标,无法满足相关安全和环保要求。
(10)部分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置项目未经过正规设计,或设计文件不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