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石意境是形与神的交融统一,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景两者结合形成的一种境界。意的主观范畴,指的是艺术创造者或鉴赏者在艺术对象的塑造或观照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它的特征是情与理的有机统一,是艺术形象所包含的主观感情和艺术形象所含蕴的客观意义的有机统一。
园林石“石”的虚用,正在其对“意”(神)的激发。析而言之,包括对情的激发和对理的挖掘两个层面的统一。层面是指“石”所引发的审美感受,表现为主观感情的流露。第二层面是指“石”蕴含的审美意蕴的阐发,表现为审美感受的深化和审美联想的拓展。正是这两个层面焕神的虚用,才促成了意由景生、象外生境的虚境形成。
园林石,园林中以造景为目的,用土、石等材料构筑的山。中国在园林中山始于秦汉。秦汉时的假山从“筑土为山”到“构石为山”。由于魏晋南北朝山水诗和山水画对园林创作的影响,唐宋时园林中建山之风大盛,出现了堆筑假山的能工巧匠。宋徽宗于政和七年(1117),建艮岳于汴京(今开封),并命朱勔用“花石纲”的名义搜罗江南奇花异石运往汴京。自此民间宅园赏石造山,蔚成风气。山的手艺人被称为“山匠”、“花园子”。明清两代又在宋代的基础上把假山技艺引向“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阶段。明代的计成、张南阳,明清之交的张涟(张南垣)、清代的戈裕良等假山宗师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使假山艺术臻于完善(见中国古代园林匠师)。明代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有关于假山的论述。现存的假山名园有苏州的“环秀山庄”(见彩图)、上海的“豫园”、南京的“瞻园”、扬州的“个园”和北京北海的“静心斋”(见图)、的“静谷”等(见苏州名园,扬州名园,北海、中海、南海。
园林石“石”是“质有而趣灵”(宗炳语)的集中体现,它以形质之有,而作为“道”的供养之资。正因如此,“石”就成为“澄怀味象”之“象”,并由“象”而得与“道”相通。这个“道”既是自然精神(自然之道),同时也是园林所体现的人的艺术精神(艺术之道)。
园林石千层石是沉积岩的一种,其纹理成层状结构,在层与层之间夹一层浅灰岩石,石纹成横向,外形似久经风雨侵蚀的岩层。小者两三厘米,大者高一米以上。
千层石可用于点缀园林、庭院,或作厅堂供石,也可制作盆景,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园林石木化石为二氧化硅的胶结体。多为黄赭色,有的偏赭红;表面有丝绸般的光泽,阳光之下,还有猫眼般闪烁的亮点。园林中多为特置立峰。
木化石似树非树,使人产生奇特的观赏感受,常引人驻足静观。木化石有很强的点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