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作为坐具的凳子,到了明清两代有了更多用途。放在床的两侧作为脚凳;摆在柜子旁,兼有花几的作用,摆放盆花、盆景。至于家中高大的顶墙柜旁,登高取物用。在寺庙中,作为打禅的坐具,因此这里的凳子坐面一般宽又矮,造型则素雅简洁。农家使用的凳子则粗犷、质朴,凳腿一般较粗,看上去质朴坚固。
凳子对 汉族人来说是“ 舶来品”。 东汉末年,西北民族进入 中原,一种名叫“ 方凳”的高型 坐具随之流入。这种凳子尺寸不等,大的约两尺见方,小的也有一尺。虽然外貌总体看来不过就是“长方形”凳子,但样式变化却让人感到“静中有动”,比如明代方凳,有的是一色木制,有的则在凳面镶嵌大理石,还有的采用丝绳、藤条编织软芯,这是考虑到炎炎夏日坐起来清爽宜人。方凳可以与方几、方桌搭配使用,在古代众多家具中十分重要。
绣墩是 鼓凳的一个称谓,过去常绣一个绣片罩在鼓凳上面,所以叫绣墩。绣墩与凳的大区别是:没有四条“腿”,而采用攒鼓的做法,形成两端小中间大的腰鼓形。墩,在汉代时已经出现,以前多用竹藤制作而成,后来才在墩面上装饰绣套,而成为“绣墩”。我们的家具一般都是方形,屋里会感觉缺少变化。有一个圆形的家具,会在陈设上富于变化,视觉非常舒服。但鼓凳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因为是鼓形,非常容易翻倒,坐的时候要极为小心。
唐代以前的“椅”字还有一种解释,作“车旁”讲,即车的围栏。其作用是人乘车时有所依靠。后来的椅子,其形式是在四足支撑的平台上安装围栏,其制当是受车旁围栏的启发,并沿用其名而称这种坐具为“椅子”了。从现存资料看,唐代已有相当讲究的椅子了。
凳子由于没有靠背,因此坐起来不太舒服,只适合偶尔或短期使用。椅子拥有更多的结构,靠背能够给腰部提供足够的支撑,它能让你长时间的保持一定的舒适感,适合长时间使用。
一般就座时,很多人会习惯将双手垂放或者搭在扶手上,如果是习惯将双手垂放的人,那不妨可以选择那些扶手较低,甚至没有扶手的办公椅子。如果是喜欢将手搭放在扶手上或者整个人缩在办公椅中间这种习惯的话,选择扶手较高的椅子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