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类保护自己的主要本领是隐蔽,以洞穴、缝隙、夹层等作为巢穴,借以栖身和繁育后代。野鼠的巢穴多数为自,少数利用自然缝隙、孔洞;但家鼠不同。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泥墙、土地日渐减少,家鼠自己挖洞的机会也在减少,越来越多地利用下水道、夹层建筑孔隙以至家具、久不翻动的杂物和衣被等隐藏栖息。不同家鼠的栖息场所各有侧重,黄胸鼠多在建筑物的上层栖息褐家鼠喜在基层比较潮湿处,如阴沟、下水道等栖息;小家鼠常在家具、杂物堆里栖息,较少进入顶层。由于多利用现成空间,家鼠巢穴常无定式,垫巢物多为碎布、废纸,杂物或树叶、棉花等,通常没有固定的仓库。野鼠的洞穴和窝巢则各有特色,不仅有较松软的窝巢,有的还有储食的仓库以及厕所、气孔等冬眠鼠的窝巢筑在冻层以下,冬眠前堵严洞口然后蛰眠。
了解鼠类的感觉对提高治理鼠害的效果很有帮助。家鼠主要在夜间活动,视力欠佳,而且是全色盲。但是,它们可在很暗的环境里看清1m内的移动物体,能分辨颜色的深浅,在红光下视觉差。野鼠的视觉各不相同,白天活动者视力很好。
鼠类的听觉发达。家鼠对突发的声音敏感,能识别噪声,对有节奏的声音能很快适应。家鼠还能发出并听到每秒振动频率超过15kz的超声,小家鼠高听到90kHz,而褐家鼠为100kHz。根据这个特点,可制成干扰鼠类而人却不受影响的驱鼠器;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其效果并不理想!
蚁类为完全变态昆虫。全世界已知的蚁类近万种,中国有500多种,常见的是家蚁。在所有蚁类中,有的可以危害植物,有的则是害虫的天敌,也有的可以作为药用昆虫。蚁类是多态型的社会昆虫,一个群落往往包括不同等级的类型,如蚁后、雄蚁、工蚁等,个体数量非常大。般在室内或野外巢居,室外多生活在地下或朽木中,也有在树上的蚁类为杂食性昆虫,多数种类为寄生性和捕食性,少数为植食性其中绝大多数种类取食各种有机物质的残渣碎屑和动植物的尸体,少数居室蚂蚁会对建筑物造成危害。常见的居室蚂蚁有大头蚁、小黄家蚁臭蚁、洛氏路舍蚁等。小黄家蚁身体为黄或红棕色,是普通的家蚁,原产于热带,现为世界性的分布种类。常筑巢于居室等建筑物的墙缝隙中,有的也在地板、箱子下的各种缝隙中或室外砖石等废物堆下筑巢。小黄家蚁喜温热环境,常活动于温暖而又容易获得水分的厨房、浴室等处。
在夏季,小黄家蚁雄虫和雌虫完成交配后不久,雄虫便死去,留下雌虫产卵繁殖蚁群。一般情况,在27℃条件下,工蚁卵期为7.5天左右,幼虫期为18.5天,前蛹期为3天,蛹期为9天,共计38天;而雌蚁和雄蚁大约需42天。就产卵量而言,平均每头雌蚁一生可产卵3500粒,一天可多达30粒。一般,一个蚁巢内,雌蚁的数量总是比雄蚁多雌雄比可达1.10~5.25:1。雌蚁终年可以繁殖,寿命可达39周,尤其是当雌蚁过少或工蚁过多时,繁殖还可以加速。当蚁群过大时,随时可以分成新的蚁群,即由工蚁衔巢内的卵、幼虫至新的适宜的场所,便能建成新群。因此一个建筑物内可以有许许多多的蚁巢和蚁群,这就加强了危害的严重性。此外,不同蚁巢的蚁群还可以混居,有内部自相残杀现象发生,造成幼蚁死亡过多。在室内,
小黄家蚁不但窃食各种食物叮咬人,而且还可以传播病菌。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是人们与有害生物作斗争的阶段性总结。随着对有害生物的生物学、发生规律认识的加深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新思维的增加和应用,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内涵不断的丰富。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是一种控制害虫的体系,不是靠单一的技术解决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各种方法的拼凑,而是综合一切可能的手段相互协调。要按照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采用适当的技术使有害生物数量控制在人们可容忍的水平以下。在农业有害生物防治上,人们经历了由农业防治到单纯的化学防治的探索,城市有害生物防治基本上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随着20世纪40年代初DDT(双对氯苯基三氯甲烷)的使用,有害生物的控制基本上出现了单一药剂控制为主的现象。因此,很短的时间内,许多有害生物产生了抗药性,导致了用药量的增加,环境风险和生态风险也相应增加。人们认识到单纯应用化学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会使病、虫的抗药性增强,会对人、畜造成直接、间接的毒害,会严重污染环境,造成生态失衡等。
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早在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人曾提到用燃烧的硫磺可以做熏蒸剂用。在中国,《诗经》上已有“穹窒熏鼠”的记载,到16世纪,中国已经开始用砷化合物作为杀虫剂来防治害虫。到19世纪,人类开始大量地使用无机化合物来控制危害作物的有害生物。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化学和化工技术的发展,DDT、六六六等一些有机合成农药陆续问世。随后,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新烟碱类等杀虫药剂的大量问世和使用,为控制农业病虫害以及病媒生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洒并测实
随着杀虫药剂的大量使用,带来了许多没有想到的副作用,如人畜中毒、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害虫再猖獗以及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等。因此,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药剂是使其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
杀虫药剂是农药中的一类,用于控制农、林业害虫及病媒昆虫的化合物或生物。自从《寂静的春天》出版以来,从环境友善出发的农药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传统的化学农药正在不断地向环境友善方向发展
随着农药对环境日益严重的影响,部门对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同时也激励了农药工作者开发研制对环境友善的农药,发展对环境友善的施药技术。农药的使用剂量由代无机农药的十几公斤、几十公斤/公顷到目前的几克、几十克/公顷,说明农药在向化发展,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一直在降低,由过去的无选择性到目前的强选择性,有些药剂对高等动物基本,有些新型药剂对天敌有保护作用。
生物(源)农药的开发与利用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生物农药由于对环境的安全系数较高,备受人们的重视,许多科技工作者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微生物农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菌种的改良与筛选、剂型与使用技术的改进、菌种资源的收集与保存等方面。从植物当中发现新的农药模板,人工仿照合成或改造后合成也是开发环境友好型农药的途径之一。杀虫药剂对靶标生物的毒力通常是在实验室内用标准的试虫实验得出的。在严格的条件控制下,测定一个杀虫药剂对试虫的毒力大小的过程,称为生物测定。也可以通过生物测定来比较不同药剂对同一受试生物的毒力大小,或者不同生物或种群(品系)对同一药剂品种的敏感度的高低。生物测定结果可以用于害虫防治时的参考,但是不能把实验室的生物测定数据直接用于害虫防治。常用的杀虫药剂毒力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
1.致死中量(LD0)
在一定的观察时间内,受试生物死亡一半需要的杀虫药剂量。单位为g/g、g/头等。
2.致死中浓度(LC0)
在一定的观察时间内,受试生物死亡一半需要的杀虫药剂浓度。单位为mg/L、g/m2等。
从工厂合成出来的杀虫药剂是不能直接使用的,经过一定的工艺加工,添加一些非杀虫作用的物质(称为助剂)才能使用,即所谓的剂型加工。助剂的作用就是使杀虫药剂(有效成分)能够均匀地分布在要控制的有害生物活动或取食的场所。农药的主导剂型主要有粉剂、可湿性粉剂、乳油和粒剂四大类。其他剂型一般是从四大剂型派生出来的。粉剂是由农药有效成分与稀释剂、物理性能改良剂和稳定剂等混合、粉碎而成的粉末状制剂。由于稀释剂(或填料)占制剂组成的绝大部分,所以对粉剂质量影响较大。粉剂常用的稀释剂是黏土,当原药的有效成分是液体时,加入吸油性较高的白炭黑;有机、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粉剂常需加入稳定剂,常用的稳定剂有异丙基磷酸酯、芳香族或脂肪族羧酸、二元羧酸、磷酸、焦磷酸等酸性物质;另外,能减弱稀释剂表面酸度的六次甲基四胺、尿素、多聚甲醛、脂肪族醇胺等碱性物质也能作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制剂的稳定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