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骨干企业装备不错,也不乏人员,只是缺乏关键技术,阻碍了产品品质的提高和国际市场的开拓。 酞菁蓝颜料有色泽鲜艳、着色力强、性能稳定、耐光耐热、耐溶剂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涂料、油墨和橡胶、塑料等行业。从世界颜料生产的发展趋势看,酞菁蓝颜料的年总产量在10万吨左右,年需求增长达3%,中国占20%的份额。从总体发展趋势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产量会逐渐下降,除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大公司外,中国将成为世界大的酞菁蓝颜料供应商,并且有优势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行内认为,中国国内有一定规模的颜料企业仅占20%左右,80%的企业都是规模很小的。国内企业有些厂家能生产的酞菁蓝粗品,而且有部分出口,但多数厂家不仅质量有待提高,而且成本很高,同时还没有把粗品真正做精做细,衍生开发的深度不够。 国内酞菁蓝生产有干法和湿法两种工艺,因湿法具有明显的质量优势,所占比重较大。湿法主要采用烷基苯、三氯苯两种溶剂,其中用三氯苯溶剂生产的产品中因含有多氯联苯,在国际市场上受到限制;而用烷基苯做溶剂时,质量很好,但成本太高。如何做到既能提,又能降低生产成本呢?德尔马斯认为,在法国、印度等国家所采用的以DCT做溶剂的工艺是合理的选择,值得推广。这种酞菁蓝做溶剂使用的DCT,不仅可以明显改善产品质量、扩大产量、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成品中完全不含多氯联苯。 国内中小型酞菁蓝厂改用DCT做溶剂,生产工艺仅作适当调整即可投入生产。他表示,在这方面他可以提供无偿的技术支持。 在谈到加入WTO后对国内酞菁蓝行业的影响时,人士认为,国际上对颜料产品的品质要求特别高,如果国内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不尽快改进技术和工艺,将很难生存。企业的当务之急是与国际接轨,掌握的技术和工艺,生产的产品,开发系列,并且解决好“三废”问题,这一点对酞菁蓝行业尤为重要。
硝基漆的出现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国于1935年开始生产和应用,当年美国生产硝基漆产量已达4230万加仑(合16000万立升)。硝基漆以它的干燥快、装饰性好、具有较好的户外耐候性等特点,并可打磨、擦蜡上光,以修饰漆膜在施工时造成的疵点等特性能,非常。当时只有硝基漆可以喷涂,适合大面积施工。美国杜邦公司的产品曾为世界条汽车车身涂装流水线采用。
50年代以后,随着涂料行业技术力量的发展壮大,国内涂料企业有条件改进老产品,研制新产品,采用新工艺,添置新设备,使硝基漆的生产质量提高、品种增加,发展也较为迅速。当时生产的品种主要有:硝基底漆和腻子、硝基工业漆(内用硝基磁漆)、汽车喷漆(外用硝基漆)、木器漆、铅笔漆、皮革漆、塑料漆等。70年代以前,它属于装饰性好的涂料产品,产量逐年增长。到80年代中期,我国涂料产品按18大类进行统计后,它的产量和涂料合计总产量之比,还是相对稳定的。
随着涂料行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了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一批批新产品先后研制成功,许多合成树脂涂料相继涌现出来。为使涂料产品适应和满足国家工业建设的要求,原化工部在产品结构优化调整方案时提出:"限制类(油脂漆、天然树脂漆、酚醛漆、沥青漆),改造两类即硝基漆、过氯乙烯漆,使其质量进一步提高,发展合成树脂漆"。合成树脂漆的发展也挤掉了一部分硝基漆的市场。例如:60年代初,北京红狮涂料公司前身北京油漆厂与北京汽车修理厂合作,在国内将北京的无轨电车、公共汽车使用硝基漆涂装改为氨基醇酸烘漆,装饰质量和耐候性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大延长这些车辆的维修时间。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造船工业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以承接建造各种类型的出口船舶为契机,国外的造船技术和造船生产管理模式不断得到引进、消化、吸收,中国的造船工业开始了腾飞。这对我国的船舶漆和船舶涂装带来了的推动作用。在船舶漆方面,国外各种新型油漆不断得到应用,国内相应的油漆也相继诞生,国产船舶漆在档次、质量、产量以及销售服务等方面有的长进。在船舶涂装方面,各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的生产管理模式不断地改造和取代陈旧、落后的旧事物、旧习惯,是国产船舶在涂装技术和涂装质量方面达到或接近国外水平。但是由于科学管理和人员素质方面的原因,我国船舶涂装的生产效率和成本同世界造船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