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涮就能吃的比如:毛肚、鸭肠、莴笋片、午餐肉,毛肚讲究七上八下,鸭肠烫卷了就能吃,莴笋片太久,莴笋片不能烫涮太久,否则会失去脆感,午餐肉烫热了就能吃了;
烫一分钟左右的比如:香菜、鹌鹑蛋、羊肉片、牛肉片,这些菜品的嫩嫩的口感,烫的过程中不能像前面那些菜一样下锅捞起来就可以吃,还是需要煮一煮的既了能入味又安全;
烫两分钟左右的比如:白菜、藕片、鱿鱼、豆皮,这些食物多煮一会,个人觉得会好吃一点;
烫五分钟左右的比如:竹笋、豆芽海带、菌菇,这类食物需要煮5分钟左右才能煮入味,时间太短的话很容易煮不熟,不仅没味道吃了还容易拉肚子;
烫十分钟以上的比如:丸子、厚肉片、鸭血、凤爪,这些菜是火锅桌上的菜,不仅是因为大家本来就是很爱吃,更是因为要煮很久才能熟,就会很入味。
说到北方火锅,大多数人反应就是涮羊肉,其实还有肥牛、酸菜白肉等等多种火锅,但是涮肉和麻酱小料的搭配无疑还是度高的。涮肉的锅底其实就是白水,有人往里红枣、虾皮、药材什么的,其实视觉体验大于对味道的影响。涮的食材也就是羊肉,无论是鲜羊肉还是冻羊肉卷,搭配的蔬菜也以大白菜、粉丝、冻豆腐这些没有特殊气味的蔬菜为主。就算是食材足够好,能吃到食材的鲜味,但还是缺少烹饪中的重要一环——调味。所以涮肉的小料,首要就是要解决调味的问题。至于芝麻酱为什么能脱颖而出,除了本身香浓的口味之外,还有物产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芝麻在汉代传入中国,宋代就有麻酱拌面的吃法,到了清代,芝麻更是京师周边重要的粮食作物。老舍从不吝啬对麻酱的赞美:“你知道,芝麻酱是能补肚子的!”有一年北京的麻酱供应困难,老舍当时是北京市人民代表,他的提案就是“北京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希望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在食物匮乏的年代,麻酱在北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并不低,一户一月一人一两麻酱,想多吃也没有。从清代到民国,以当时的物产和口味,麻酱成为了涮肉的小料,后成为一种习惯,坚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