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是中国古代常见的日用器具,传世和出土数量极多,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分布广泛的收藏门类。目前考古发现中国古代早的铜镜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延续使用至明清时期,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
商代早期光芒镜
而关于它的起源却有多种说法,有说黄帝见满月而下令铸镜,也有说古代先民偶然从河水中看见自己的容貌,便用陶鉴盛水为镜,王公们则用铜鉴,因长年累月对鉴底的擦拭,们发现即使不盛水也能照出容貌,慢慢的铜鉴越做越浅,直到我们今天所见的扁平铜板状。
一般铜镜在铸造时,多采用"开放式"和"合铸式"两种方法。"开放式"就是只有一块镜范,无注口和注沟,铸造时镜范平放,由上倾入溶液。在考古发掘中经常见到的是"合铸式",即每镜有两块陶范,镜背范上雕刻花纹,中央刻有铸镜钮的凹部,并用与范同质的粘土作一短细的棒形的"沙芯",横嵌在镜范的中部。镜面范刻成凹形平面,然后将两范合而为一。铸镜时将注口向上直立,慢慢注入铜溶液,待溶液冷却后,取出铸造好了的镜子,经过研磨就可以鉴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