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序顶生,先叶开放,长4-5厘米,多花,具梗,梗长不及1厘米,与序轴密被棕褐色柔毛,基部承有迟落互生的总苞片;苞片线形至丝状,长1-8毫米,位于花序下部者长。
花黄色,长约4毫米,雌雄异株;花梗纤细,长4.5-6毫米,密被棕褐色柔毛。
雄花:花被筒极短,花被裂片6,披针形,近相等,长约3.5毫米,先端稍钝,外面疏被柔毛,内面近于无毛;能育雄蕊9,成三轮排列,近相等,长约3毫米,花丝扁平,被柔毛,、二轮雄蕊花丝无腺体,第三轮雄蕊花丝近基部有一对具短柄的腺体,花药均为卵圆状长圆形,4室,上方2室较小,药室均内向,退化雄蕊3,长1.5毫米,三角状钻形,具柄;退化雌蕊明显。
雌花:退化雄蕊12,排成四轮,体态上类似雄花的能育雄蕊及退化雄蕊;子房卵珠形,长约1毫米,无毛,花柱长约1.2毫米,等粗,柱头盘状。
果近球形,直径达8毫米,成熟时蓝黑色而带有白蜡粉,着生于浅杯状的果托上,果梗长1.5-2厘米,上端渐增粗,无毛,与果托呈红色。花期3-4月,果期5-9月。
生长习性
生长于温暖湿润气候。喜光,不耐阴。深根性,萌芽性强,生长快。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红壤或黄壤上均能生长良好,陡坡土层浅薄处亦能生长,西坡树干易遭日灼。喜与其他树种混种,但水湿或低洼地不能生长。 极端低温度:-16℃。
地理分布
檫树花
产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区。常生于疏林或密林中,海拔150-1900米。
地理分布范围为:北纬23到32°,东经102到122°。湖南分布较多的为武陵山、雪峰山脉及湘赣两省交界的武功山、罗霄山山脉的一带。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区,但在主峰高的群山中,海拔高可达1500-1800米左右。
檫木(学名:Sassafras tzumu),为樟科檫木属植物,原产于中国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包括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湖北、湖南、江苏、四川、云南与浙江等地。本种生长速度快,木质坚韧,为落叶乔木,高可达35米;树干端直;椭圆形或卵形叶子互生,全缘或一边分裂,或上部三裂、下部有白粉,羽状脉,基部一对侧脉发达;早春开花,其后再长叶子,花两性,总状花序生于叶腋;蓝黑色椭圆形核果秋季成熟,有白粉,果柄上部肥大成红色棒状。